【明報專訊】謝錦添(Dr. Kenneth Tse)曾於花旗銀行及太古集團工作,現擔任香港大學商學院EMBA的課程主任。1993年被委派去深圳經濟特區東部的大鵬灣發展一塊空地,成為今日的鹽田港。這件事令謝於2006年獲得Outstanding Business Person of the Year(年度傑出商業家)的殊榮。榮譽得來不易,當日港口建成,船公司不願花巨資開新航線,貨主自然也未能應用新碼頭,貨櫃吞吐量當然不達標。謝為了解開死結,決定由貨主入手,與海關合作,從而令船公司將船靠泊鹽田港,形成pull effect(拉力效應)。
一連兩期,謝錦添將以 'Creating "Pull" ——Marketing to the Ultimate Users' (製造拉力:向最終消費者營銷)為題,講述由零開始的鹽田港。——編者
謝錦添:其實陳教授已多次邀請我演講,但礙於當時鹽田和香港關係密切,我不便多言,我不想媒體大肆渲染,說我們搶去香港的生意,內地又會說我們未盡全力,總之兩邊不是人。香港大學是我的母校,既然它需要我,我便加入商學院。中文大學的EMBA辦得非常成功,我今天來是要偷師,當然我也要先有點貢獻,給大家一個演講。
知道成功原因 才可以更成功
俗語有云:「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各位同學早已十分成功,但卻未必很清楚自己為何成功,所以你們才來報讀EMBA,了解各種理論。若你能得知成功的原理,則會做得更成功。
其實人人都有自己一套理論,只是不自覺;而對理論認識透徹有莫大好處。我的商業理論只有兩個字,這兩個字在門上經常見到,就是「推」(push)和「拉」(pull)。而大多數人都選擇push,於是乎有一系列的推廣活動和廣告宣傳。如果有1000萬營銷預算,當然可這樣做,但除此之外,還可以做什麼?
從前我以為營銷學只是用來找客戶,現在才知道找學生也要營銷(眾笑);如何才能在不減價的情况下,吸引大批學生?商業理論給我們什麼啟示?
初期連年蝕 慶幸無被李嘉誠炒魷
解釋理論之前,先說鹽田的故事。鹽田位於深圳東,數十年前只是造鹽、曬鹽的地方,1993年,老闆李嘉誠先生派我到當地發展港口,1994年開始動工,我答應他首年達到30萬個TEU(標準貨櫃)的吞吐量,怎料最後只得1.3萬個。但我沒有被解僱,反而得到更多發展資金。2005至06年,我們獲選為「全球最佳港口之一」。到2007年,鹽田的TEU超過1000萬,成為當時全球最高TEU的單一港口。
雖然香港、深圳都是大港口,但全中國其實只有很少港口,因此大多擁擠;船隻到了上海港,要等兩三天;珠江的黃埔港水位又太淺,很多黃泥水,船隻很難駛進去,發展潛力弱。鹽田是水深浪小的天然良港,始建時港口不大,只有50公頃,到今天發展到300公頃,約500個球場般大。
我初到埗時,鹽田只是一片空地,有人提議建高爾夫球場,但傳統智慧告訴我,鹽田地理位置優越,位處中西貿易的交匯點;水深,而且有足夠貨量;只要工人不罷工,政府願意支持,加上我們有開發的資金,那一定會成功的。
無航運業經驗 黑暗中摸索出路
可是,最初3年真的是接連虧損:首年TEU是1.3萬,次年6萬,第3年約10萬,跟我承諾的30、50、70萬完全脫鈎,究竟是什麼原因?於是我研究市場,發現船公司不想改變,因為他們擔心內地的海關;而船公司的客戶,即貨主(持有貨櫃內貨品的人)也不想改變,因為錯過一班船,便要等一星期,他們不想冒險。
我們拜會過船公司和貨主,發現雙方都不想跟新港口合作;而我們已傻傻地投資了幾十億元開發港口,等顧客來光顧。你會如何解決這問題?
我們心中要有positive cycle(正向循環),才能實現出來;我想到的是「客戶喜歡改變,於是愈來愈多客戶,愈來愈多資金投資,服務質素得以提升,生意便愈做愈好。」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出問題根源。
1990年代初,大部分人都對中國市場感到陌生,香港航運業很發達,貨櫃源源不絕,工作十分輕鬆,所以當初提議發展鹽田時,沒有人想當總經理。我從沒涉足航運業,卻自動請纓,因為看中中國的發展潛力。但我還未能掌握中國特殊的營商環境,唯有不斷嘗試——這就是我的理論:愈快作出錯誤決定,就愈快摸索出成功之道,當然不能犯太大的錯誤吧(眾笑),這是Managing by searching in the dark(管理就是在黑暗中摸索)。
工業北移 運輸業順應遷移
八九十年代,香港廠商陸續北移,運輸業亦隨工業北上,用內地港口可縮短貨運距離;內地港口成本也較低——我們的定價是香港的七成至七成半,每箱貨櫃的物流成本可廉宜約200美元。這本來十分吸引,可是船公司只想跟香港合作,因為開新航線花費龐大,他們不會貿然冒險;除非我們可於一星期內找到足夠貨主,有500箱貨,不然就不肯試用我們的碼頭。
我終於發現,我應該從船公司的客戶:貨主身上埋手。過往我主要跟船公司接洽,因為跟船公司合作,一年可能創收入二、三億元,成本效益相當好;但貨主每次只給我幾箱貨,兩箱貨最多可收入200美元,十箱貨都只有1000美元,比我的薪酬還要低,雖然我的薪酬也不低(眾笑),但就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可是,生意能否開展,說到底,是由end-user(服務的最終使用者)決定的;只要貨主點頭,船公司也得聽從他們。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