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海札記﹕強勢城市 弱勢方言長青網文章

2011年05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5月02日 05:59
2011年05月02日 05:59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上海市人大代表胡敏曾提議,為了保護方言,上海學校每周應開設一堂以上的「滬語類藝術課」,增設上海話選修課,用3至5年做試點,讓滬劇走進學校。針對其提議,上海市教委回應稱:在堅持教育教學、集體活動使用普通話的前提下,將為師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上海話保留相當的空間。

人代倡設上海話選修課

這則新聞讓筆者回憶起學生時代的往事。中學時,校方為了推廣普通話,會組織一些學生幹部在課間四處巡查,發現有說上海話的學生,就要記錄下來。凡是某個班級有學生被記錄,就會影響該班評選優秀班級的成績。因此,學生都戰戰兢兢,即使上海學生之間交流,也盡量使用普通話,以免班級榮譽受損。

等到了大學,由於外地學生比例較大,班主任第一天就告誡我們這些上海生:別總是講上海話,冷落了外地同學。結果4年下來,反是外地學生開玩笑說﹕「你都不教我們上海話,害得我們聽不懂。」

上海話,真是讓我又愛又恨。其實不僅是上海話,許多方言都在面臨普通話的挑戰。也許因為上海話帶有強烈的個性,才讓一些人念念不忘,加上上海經濟發達,更讓這些人無法接受「強勢」城市卻有「弱勢」方言的事實。

其實文化現象是會按照社會需求來變化,如果生活中需要講,來做生意、求學的外地人自然會學,家長也必然會教孩子講;但如果生活在上海的人們發現使用普通話更方便,誰會有動力去學習、使用上海話呢﹖如果僅僅因為上海話具有文化代表性,就要強制保留、推廣,這就好像清代遺老遺少死活不肯剪辮子一個樣。

滬語式微 反映對外來文化包容

而所謂在學校開設滬語課程,這又恰似當年推廣普通話一樣,無非都是利用強勢推廣文化,用一種文化擠佔另外一種文化的空間罷了。為什麽不能把上海話的式微,看作是這個城市對外來文化的包容,這難道不是一種進步麼?

高健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