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元向下,投資者傾情於實物,坊間總愛以商品為受惠對象,讓我們看看近來不同資產的表現,再定優劣。美匯指數由3月31日收市75.85至4月29日73,跌了3.7%;同期商品指數由359升至370,升3%。金價在商品之中,表現屬於中游,商品之中,銀的回報最是突出。而農產品中,玉米升幅最勁,達7.8%,棉花則跌18%,表現最差(見表1)。
表1數字顯示:一、美元整體跌幅並不是很大,商品不是全都上升,金銀的突出升幅是個別因素多於它們是商品。二、美元下跌不等於資金逃避美元資產,因為美股上升,美債也上升。三、不要隨便說商品上升因為通脹憂慮,通脹是債券最大敵人,而美10年期債孳息率由3.47厘跌至3.2863厘,2年期債孳息率由0.8211厘跌至0.6013厘(債息下跌反映債價升)。
買強勢新興市場股 股價匯價齊賺
股市近一個月的表現,標普500指數升3.35%,德國升8.36%,香港與上海A股均下跌(見表2)。匯市方面,G10貨幣中新西蘭元升6.36%, 新興市場貨幣則以波蘭茲羅提升7.05%,表現最好(見表3)。
相比之下,強勢外匯的回報率比整體商品的回報為佳,比股市亦好。最佳選擇無疑是買入強勢新興市場股票,既賺股價,又賺匯價。
表2及表3數字顯示﹕一、股市匯市以至商品都是牛熊共舞。二、新興市場表現差於發達國家。三、中港股市表現不好,但不是唯一下跌的市場。但標普500指數的數字是誤導的,因為它並不反映美股的強勢及真正的內部動力。
2011年第1季末第2季初頗多波動,頭條消息更是層出不窮,先是北非政亂,油價飛升,跟着是日本地震輻射泄漏,再來的是希臘債務重組的傳說,美國政府險些關門,又被標準普爾調低債務展望。在這些頭條爆發之後,我的反應多是淡然。
我對油價的看法是不為已甚。通常的說法是油價上升影響消費,又會打擊公司盈利——因為消費減少,公司不能將成本轉嫁於顧客。除了油價之外,整體商品價格上升也被視為利淡,因為這會增加公司成本。這等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證之於具體數字卻不是那麼全面。
首先,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成本結構,而最重要的是,商品原材料佔大部分企業的經營成本的比例都不高,現代企業的主要生產成本是人工,而近年人工升幅總是腳步蹣跚。實際上,企業盈利普遍上升,盈喜多於盈警,可見商品價格上升影響整體企業盈利並不真的那麼重要,真正的分析必須逐間公司逐個行業來說。
至於在國家層面來看,油價上升不是零的遊戲,用油國有損,但產油國則有利。於經濟層面,有些行業受害,有些行業受惠;更重要的是,現代經濟對油的依靠已大為減少,油價短期升幅不易即時引起經濟動盪。而且隨着科技發展,新能源不斷發展,油價過分提升反會逼使代用品的出現,最近奧巴馬終於接納天然氣作為代用能源便是好例子。
歐洲信貸差價飈升 才是大問題
有趣的是,其後高盛建議沽油(其實只是短期買賣建議),油價由每桶113美元下跌至105美元,這又成了當時跌市的原因,這變了油價升是淡,油價跌也是淡!幾天後油價回升,事情又過去了。
我對日本事故的判斷是:一、不會有長遠影響,二、股市的動盪源於趨勢逆轉的格局,日本只是次要因素。(見3月21日本欄——當日也指出銀及北歐貨幣的強勢)暫時來看,這個判案雖不中亦不遠已,分析也不再重複了。
歐洲信貸差價飈升倒是一個大問題,但市場卻反應冷靜。
希臘的信貸違約掉期差價由2010年10月低位700點子攀升至2011年4月29日的1350點子,其10年期債券與德國同期債券差價由同期低位650點子攀升至1242點子,而希臘2年期債券孳息率25.354厘比10年期債券孳息率15.662厘高出969點子(100點子為1厘),比一年平均數106點子高出860多點子。清楚的是,這樣高的息口是希臘以至任何國家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