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成發展中國家碼頭典範長青網文章

2011年05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5月03日 05:59
2011年05月03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朱斌:所有新興市場都面對一個問題——怎樣創造critical mass?近年有不少新港口,如馬來西亞的Tanjung Pelepas(丹絨柏勒巴斯港),和上海的小洋山,你有否參考它們的發展方法?還是全用trial and error的方式,自己去摸索?

謝錦添:鹽田比Tanjung Pelepas早發展,更比小洋山早得多;小洋山的發展模式跟鹽田很相似。全世界有很多港口都是由零做起,各有各特色。鹿特丹和香港都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以前人人都說「貨物才是成為航運樞紐的關鍵」,因為已發展國家不知道有海關問題,他們不懂中國國情。鹽田發展成功後,吸引了胡志明市和印尼等地來參觀,我搖身一變,成為處理發展中國家問題的專家,因為很少發展中國家能發展出真正的大型港口。

自動化操作 難作出變動

Tanjung Pelepas負責transhipment(貨物轉運),即是一艘船卸下貨櫃,便上了另一艘船,貨物並不會離港,所以transhipment跟國家管理、本地環境的關係不大,比較容易發展。但小洋山則較困難,需要依靠本地貨源。全球很多人都研究過,怎樣才能成為transhipment hub(轉口中心),卻從沒具體分析如何處理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問題,故初時我經常徵詢別人意見,從中學懂了不少新科技,例如怎樣控制貨物及提高生產力等。

有些歐洲碼頭是全自動化的,無人操作,活像一座鬼城,好處是節省人力,壞處則是彈性低,要按編好的程式運作,很難作出變動,因此我沒有引入自動化。而阿姆斯特丹的碼頭好像船塢,船的兩邊都有起重機,希望能加快運貨速度,多容納一些船隻,但當中有不少技術問題,亦比平常的單邊碼頭貴5億元,所以我最後都沒有採用。

參觀別的碼頭,讓我學會很多技術和管理方面的知識,但沒人能教我管理中國港口之道,因為這牽涉本地環境,只有因地制宜。

發展自有模式 不斷變革

黃志偉:鹽田港在深圳本來只是小港口,但卻由這個小港口帶動深圳整體貨運量的增長,這不太常見,平常多是market-number-one-player(市場領導者)帶動整個地區增長,可否多談談當中的奧妙之處?

謝錦添:「瘦田冇人耕,耕開有人爭」,一開始根本沒人在鹽田投資,後來卻愈來愈多人加入,高峰期時,鹽田曾有80%市場佔有率,現在則有40%、50%左右,因為市政府不會讓你獨大,故鹽田不能壟斷市場。西面港口亦有很多投資,發展得相當快;鹽田創出一種發展模式,很易被人抄襲,所以我們要不斷向前。

講吞吐量 也要講含金量

我們曾構思將鹽田變成super mega-vessel hub(全球最大班輪首選港),首要條件是有足夠泊位,第二要有足夠的技術和設備,第三要有彈性管理,可隨時承接大宗生意,第四要有優秀的服務意識。現今的大船最多可容納1.3萬個箱,全長396米,跟大船做生意可載更多貨,含金量較高;它也不易開往其他港口,因此我們的收入亦較穩定,並會得到較高的市場佔有率。故此比較港口時,光比較TEU(20呎標準貨櫃)並不足夠,還要看TEU的含金量。

我們的合作主要是為其處理海關、政府、勞工、勞動法、拖車等問題,而我亦成了Port Association(港口協會)的主席,但各港口仍不斷較量。

■EMBA Forum:從零開始的鹽田港

統籌、主持:陳志輝教授(中大EMBA課程主任)

嘉賓:謝錦添(香港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及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

整理:謝冠東、林思明

日期:2010年10月23日

EMBA論壇(EMBA Forum)是定期舉辦的學術活動,邀請本地成功領袖與學員和校友分享管理哲學和成功秘訣。中大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