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銀監會日前公布較巴塞爾III更嚴的條例,包括加強資本充足率、槓桿率、流動性等方面的銀行業資本監管標準。雖說銀監會表示新監管要求不會對銀行產生太大影響,加上新標準與市場預期一致,相信對內銀股的衝擊不大,但消息公布後,內銀股股價明顯受壓,推低港股,主要是投資者加深對政策風險的擔憂,不知何時會出現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按新資本標準,在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11.5%和10.5%。與現時內地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即大型銀行不低於11.5%,中小銀行不低於10%相若。至於何為系統重要性銀行,目前尚無明確定義。銀監會表示,將在近期展開內地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本港上市的內銀股中,工行(1398)、建行(0939)、中行(3988)、農行(1288)、交行(3328)和招商銀行(3968)已經完成一輪預評估。
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合要求
另外,新的監管標準將同時引入逆周期資本監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額資本和0%至2.5%的逆周期超額資本;增加系統性銀行的附加資本要求,暫定為1%。同時,新監管引入槓桿率標準,即一級資本佔調整後表內外資產餘額的比例不低於4%。按新標準規定,內地將引入流動性覆蓋率和淨穩定融資比例,要求銀行的貸款撥備率達2.5%、撥備覆蓋率達150%,提升流動性風險監管的有效性。截至今年首季,8家同時在A、H股上市的內銀股,撥備覆蓋率幾達200%,符合要求有餘。新監管標準明年開始執行,有2至5年的過渡期。
目前在港上市的內銀股未達到新標準的不多,五大行中只有農行略低(資本充足率11.4%),因為去年各大銀行已積極配股集資。至於尚未達系統重要性銀行要求的中小行,包括招商銀行、中信銀行(0998)及民生銀行(1988),近期均有融資動作,相信屆時可滿足新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值得留意的,是中銀監指內銀股要保持信貸規模增長,將無可避免面臨資本補充需求,換言之,內銀股可能會出現一波接一波的集資潮。
估值廉宜 惟不宜輕視市場憂慮
整體而言,中國銀監確認的新標準,本質上是加強對銀行風險的控制力度,與近日實施的政策脗合,關鍵在於持續的緊縮政策:一方面加強資本的控制,另一方面收緊三率,銀行的增長將面臨進一步的打壓。雖然目前仍未反映在第1季度的業績內,但投資者擔心損害更長遠的盈利能力,才形成現時內銀股估值如此廉宜的現象。因此,投資者在低吸內銀股之際,宜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不可完全忽視市場的擔憂。
唐焱
中國光大控股 市場策略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