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民教育諮詢 學國情刪批判思維長青網文章

2011年05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5月08日 06:58
2011年05月08日 06:58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教育局就中小學將必修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日前推出課程諮詢文件,遭到學界強烈批評。專研公民教育的本港學者與通識科教師指出,公民教育科要求以「批判」思維認識國家,國民教育科的課程框架卻刪去「批判」二字,明顯屬於倒退,難以培育對國家有承擔的「批判性愛國者」。

本報把教育局2008年修訂的公民教育課框架「國民身分層面」部分與剛推出的國民教育科「國家範疇」(見表)比對,發現不少地方相似,兩科都要求低年級學生「認識自己的祖籍和家鄉」、較高年級則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國家發展,從而提升國民素質等。

舊課程「多角度批判」認識祖國

然而,舊有的公民教育框架在中四至中六學習階段,清晰列出學生應「以理性、多角度和批判思維,認識祖國現今面對的挑戰和機遇」,但新的國民教育科只在「世界範疇」中才提出「理性判斷」世界議題,在「國家範疇」中完全沒有「批判」兩字,並以「認識當代重要成就」、學習「燦爛中華文化」為目標。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顧問張銳輝直言,舊有的公民教育教學生普世價值、人權法治,沒限於個別範疇,令教師可自由選材,現在的國民教育則劃分「本地」、「國民」和「世界」的容許討論範圍,令闊度「倒退」,「為何世界議題就可以批判,但討論國家議題的論調則在正面和好的一方面,講經濟、文化,但對政制、政治問題沒任何例子,亦刪去『批判』?」他指出,公民素質並不一定要順從、保守,這樣的課程框架會令教師承受教學壓力,不知如何選材,又指政府推出文件倉卒,未有深思熟慮。

教院學者批「歌功頌德」教國情

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昨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對整份國民教育諮詢文件不滿意,認為政府採用「歌功頌德」方式教授國情,不加「批判」,根本不是「國民教育」,「真正愛國的人,會是其是、非其非,對國家有承擔,是批判性的愛國者,此文件與國民教育目的相當違背」。

有份參與討論新科目課程諮詢的漢華中學校長關穎斌解釋,有關框架沒有限制任何議題討論,亦不會作預先價值前設,強調希望學生「情理兼備」討論國家議題,「中國發展有成就也有不足,教師完全可任意教」,又指推出諮詢文件是希望各界給予意見再作修改,不代表最終方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