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華爾街熱捧「中國網事」長青網文章

2011年05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5月08日 05:59
2011年05月08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優酷、當當和360先後獲得巨額融資後,華爾街對「中國概念」的熱情依然高漲。上周三,人人網登陸紐交所,首日股價漲近三成,一舉成為中國第5大互聯網巨頭。本月,迅雷、土豆網等6家企業也將依次登場。企業在為「圈錢」狂歡,但投資者必須保持冷靜,畢竟糧草齊備意味著更慘烈的競爭和更快速的洗牌。

中國市場加上美國模式

人人網上市首日的表現,讓很多人大感意外。當微博在內地興起,人人網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其發展速度在過去3個季度裏的放緩就是明證。

不過,人人網顯然掌握了中國互聯網企業被美國投資者認可的「鑰匙」── 「我們是中國的facebook」。

在此之前,優酷曾說自己是中國的YouTube,當當的定位則是中國的亞馬遜。這類表述把中國市場和美國已有的成功模式綁定起來,相當於在一個財富故事裏,既加入美好願景又放上了實現目標的路徑。况且,除了首個上市的SNS網站外,人人網本身還具備團購等諸多熱點。

發展預期遮掩盈利難題

在資本市場,再美麗的故事也必須有足夠的盈利來支撐,而這恰恰是包括人人網在內眾多內地互聯網公司的「硬傷」。

在這一問題上,還是上面的綁定幫了忙。亞馬遜最開始的時候經常處於虧損狀態,但當時一些投資者卻略過財報,認定這家公司具有在未來快速發展並獲取豐厚盈利的潛力。市場最終證明這些人才是對的。

正因如此,目前盈利有限的twitter和新浪微博才能獲得極高的估值,美國的投資者們才能接受那些看起來還沒有盈利能力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向他們講述財富的故事,而忽略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

用戶數量應成判斷標準

將用戶打包售賣給廣告商,是內地互聯網企業普遍而單一的盈利模式。能夠直接向用戶收費的只有寥寥幾家,騰訊算是其中一個,而其所倚仗的恰恰是數量巨大的基礎用戶。因此,用戶數量的增長和活躍度的提高,無疑是企業和投資者最願意看到的變化。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