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機場6線保住了﹗」有傳媒的標題,欣喜之情溢於紙面。上海的「機場6線」從西向東橫跨市區,從中山公園直達浦東國際機場,但本月10日巴士公司宣布撤銷,原因是地鐵2號線延伸至機場後,線路與之完全重合﹔而且地鐵票價是7元(人民幣,下同),但「機場6線」全程卻要24元;所花時間差別不大,故乘客量銳減。
撤銷的消息甫宣布,就受到諸多質疑。因地鐵2號線延伸段每晚9時多停運,若取消「機場6線」,許多搭夜班機抵滬的乘客將十分不便。對此,巴士公司最終表示,考慮到乘客需求,「暫緩撤銷」。而上海交通主管部門則表示,未來可能讓「6線」在白天停運,晚上9時至11時運營。
網民質疑才改善方案
面對網民的質疑,巴士公司和政府機構能夠聽取百姓的意見、做出正確的回應,是值得高興的事。記得多年前,領導們曾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這些年來踐行情况卻不佳。所以,偶爾出現的「從善如流」實在值得表揚。
但這並不代表結果無可挑剔。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非要等到網民質疑,巴士公司和主管部門才能想到這個方案?而一開始只想到撤銷線路這種簡單的解決方式呢﹖
公益和經營爭論正加劇
作為公共交通網絡中的一部分,機場巴士的營運既要保證盈利性,也要滿足一定的公益性。在此前提下,怎麼與已有的公交線路配合,實現盈利最大化是營運公司需要考慮的﹔而對於主管的政府部門,則更應該站在百姓的角度,更多地去想怎麼解決交通的便利性。
隨着市場經濟的推進,近年對於公益性和經營性的爭論正在加劇。包括菜場、收費公路、公共交通工具等等,這些原先由政府管理運營的行業,多年前在「搞活經濟」的名義下向私人開放後,現在正面臨着回歸公益的壓力。且不論這是不是必經之路、唯一之選,但最少如何兼顧公益性、滿足公共利益,應該是這些領域發展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機場6線」得以暫保,希望能成為一個良好示範。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