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生老病死雖是人生必經,醫院殮房卻是常人忌諱之地。獲今年度醫管局傑出員工獎的伊利沙伯醫院殮房主任林明輝,改變了殮房陰森冰冷與瀰漫遺體化學品味道的傳統印象,設計翻新為光猛祥和的房間。堅守崗位十多年的林明輝說,殮房是病人在醫院的最後一站,「為病人最後服務,要做到最好」。
97年當殮房主任 難接受屍味
林明輝1995年入職瑪嘉烈醫院,擔任急症室文員。97年他看到伊院招聘殮房主任,毅然轉工,視此為發展事業的機會。相比血淋淋的急症室,林明輝直言屍體不可怕,反而入職時覺得最難接受的是氣味,回想當時殮房惡劣的環境與簡陋的設施,600呎解剖室只有3把微弱的抽氣扇,辦公室就在解剖室旁邊,每天上班身處屍體與化學品混合的氣味中,衣服都沾上屍味,「回家前要換衫。」
改善抽風 掛油畫播音樂
2003年SARS之後各醫院加強防護措施,殮房藉此機會改善。先是解剖室安裝負氣壓系統,確保病菌不會流向醫院其他區域;其次加裝強力抽風系統,林明輝終可擺脫滿身屍味的日子。接下來林明輝希望一改殮房的裝修,一踏入殮房大堂,眼前一幅油畫,耳邊播放柔和的音樂;認屍室內一扇假窗,一幅繪畫郊外的油畫,都只為緩和家屬的心情。
面對接連領錯屍事件,伊院殮房以二維條碼記錄遺體資料,又利用RFID系統,只要遺體一推進認屍室範圍,安裝在天花板的感應器便會顯示死者的詳細資料,避免出錯。林明輝表示,殮房是病人在醫院的最後一站,因此對他們要更加尊重。
殮房主任以文書工作居多,包括安排家屬認屍、辦理死亡證等文件,有時會協助法醫、病理學家記錄驗屍結果,更多時候還是死者家屬的倚靠。
林明輝說,常人處理後事的經驗不多,殮房主任有責任向家屬解釋有關程序,他見過很多人因為還未接受親人死訊而慌惶失措,這個時候殮房主任就要協助他們辦好有關文件。至於非自然的死亡個案(例如中毒和暴力),均會向死因裁判官報告,安排驗屍或研訊以裁定死因。林明輝認為這是工作中最大的挑戰﹕「中國人傳統思想對於解剖遺體非常反感,但這並非醫院的決定。」殮房主任便成為家屬與死因裁判官之間的磨心,但最終事件獲得解決後,家屬還是會對殮房主任心存感激。
明報記者 阮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