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資產輪流調整 先跌的先企穩長青網文章

2011年05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5月23日 05:59
2011年05月23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初環球股市有點搖搖搖欲墜,最多人提及的兩個原因是﹕一、歐洲信貸差價揚升;及二、經濟放緩的陰影。

一、歐洲信貸差價揚升,希臘債務重整的消息愈傳愈盛,歐盟組織主席Jean-Claude Juncker提及希臘債務重新包裝(reprofiling)和軟重組(soft restructuring)的可能——說來說去就是(技術)違約,跟着歐洲央行成員的發言卻表反對,顯示央行與政客的看法有所分歧,接着惠譽(Fitch)將希臘債務評級調低,歐洲信貸差價擴闊,美元兌歐元上升,市場部分意見認定美元升等於股市跌,因此一些交易員看着歐元兌美元來買賣股票。

二、經濟放緩的陰影,美國連串經濟數字都偏弱,經濟師紛紛調低經濟增長的預測;歐洲也有一些這樣的情况,加上憂慮新興市場加息遏抑通脹,會拖低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甚至有人指中國會出現滯脹),如是這般,商品價格急挫便被視為經濟需求下降的指標。

商品價格 非取決於基本因素

我的意見則是股市匯市及商品市場的走勢甚受盤路調整和斬倉所影響,基本因素有些作祟,但經濟發展仍是有好有壞,而非明確地指向另一次衰退。年初新興市場通脹上揚,市場視之為沽貨的理由,現在政府施加手段遏抑通脹,又被視為沽貨理由,真是難服侍。

經濟放緩了是不假的,但這並不是看淡的合理理由,因為經濟決定股市根本就是認識的謬誤(見拙作《投資致富新思維——牛熊共舞策略》第七章四十五節),最理想的投資環境其實是不熅不火不鹹不淡。

同時,商品的經濟指引性在現代經濟並不顯著,不同行業對商品原材料的需求有很大的差異,不能只看商品價格來斷定經濟增長。另一重要的是商品價格一如其他資產價格並不全由所謂基本因素所決定,投機買賣的影響在短期時間的重要性可以凌駕一切,這一點是經常被忽略的。

很多傳媒見到波動必定需要找尋一些所謂基本因素來解釋,好像前周五(5月13日)中國互聯網股下瀉(新浪曾跌8美元,百度跌7美元),彭博頭條說是盈利低於預期所致。等一等,新浪盈利公布可是11日的事啊!還有,百度和搜狐盈利優於預期又下跌又怎樣解釋? 人人網低於招股價又怎說?我看這不關盈利的事,這是炒賣中國概念的資金被套牢被迫斬倉所致,這又與一籃子策略(沽美元長商品長中國概念)觸礁有關。

美元升令商品跌股市跌 不正確

美元商品與股市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相關系數,簡單地說美元升商品跌等於股市跌是理論及實證都不對的。

另一個流行病是每逢跌市便會問是否見頂,這是不明白現代市場多是牛熊共舞的,全面下跌的情况是很少數,尤其是不能持久,我絕不是說股市不會下跌,而是說探求那些資產/界別/股票向下那些向上,比猜測大市見頂見底來得合算。

綜合來說,月來的美國股市走勢與見頂的形態不相像,留意地看,特別之處有:

一、商品股與商品現貨出現有趣的背馳。在1、2月時,石油股遠遠跑贏原油,3月兩者表現收窄,4月時原油跑贏石油股,5月跌市時石油股又跌少於原油。(見圖1)

二、截至5月17日為止,商品指數最多跌了10%,標普500指數最多只跌了3.7%,美股主要指數的走勢仍是一底高於一底,這是很重要的分別。

三、美消費股非常強勁,其業績、盈測和股價完全見不到商品上升的影響,而最近原油(汽油)價格的下降是否消費者和消費股的好消息呢?

四、在美上市中國概念(尤以互聯網股)的弱勢,商品的斬倉,美元的上升有着中國資金被套牢的影子。

五、資產轉換輪流調整,先跌的先企穩。這一點在商品市場也出現,玉米由4月11日高位至5月12日低位計下跌了16.5%,至5月20日反彈了15%;麥由2月9日高位至3月16日低位計跌了23%,至5月20日反彈了16%;麥由2月9日高位至3月15日低位計下跌了13%,至5月20日反彈了8%。這幾個數字的重點是不同商品的跌幅不一,見頂時間也不一,這幾個農產品早見高位,早了回落,近周也不見新低。股市的輪流調整亦很明顯。

美股跌 積弱股相對企穩

5月17日是好例子,美國股市低開後向上走,然後輾轉向下,標普500跌至低於1330(短期支持位),看來是想引發另一輪止蝕斬倉。當日美股領跌的是大價動力科技股和消費股,反而近日積弱的財務股和商品股卻相對企穩,很多動力指標股出現沽售,蘋果跌6美元,Netflex跌10美元,亞馬遜跌10美元,Priceline跌17美元,Chipotle Mexican Grill跌7美元;而上周跌勢甚急的中國互聯網股的跌勢則放慢了。

連跌3、4天的銀行股和商品股企穩,地產信託向上,公用股企在高位,防衛性股份如Procter and Gamble、Philip Morris等上升。升跌的格局是大市在輪流調整,先是銀行股半導體股在2月先跌,跟着是商品股在4月開始疲弱不前,5月初則是中國互聯網股工業股化學股,上周到了未有大調整的大價動力股和消費股。

問題是:一、餘下的領導界別生化股、消費股、運輸股和地產信託會否跟隨下跌?二、大價動力股的下跌是調整的尾聲,抑或是另一個開始?這要視乎跌市會否造成進一步的斬倉和其他因素(短期特別是歐洲信貸)會否惡化。

李順威

shunwailee@hotmail.com

《每日觀點》見http://www.mpfinance.com/lee.ht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