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香港邁向一地兩幣?長青網文章

2011年05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5月30日 05:59
2011年05月30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面對本港人民幣存款持續大增,港元存款卻緩增,上周一(5月23日)有立法會議員擔心人民幣取代港元,但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回應,暫時未見市民對港元失去信心,並說人幣取代港元的問題言過其實。他又指出,取代的概念是當地人對自己貨幣失去信心,連本地人進行交易都寧願用外幣,他現時見不到市民對港元信心減弱。筆者卻認為,議員的擔心並非沒理由。

貨幣的基本功能有二,一是作為通貨,免卻以物易物,方便交易,加快經濟增長。法理上,港元是法定貨幣,香港政府和有關機構的採購和收款,肯定要以港元交易。可是,非公共部門還是可以以其他貨幣,作交易媒介,於此,美元在國際交易的地位,可見一斑。隨着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日盛,可以預期它將來會成為流行的交易媒介,這不就是開通貿易結算工具的目的嗎?

人幣地位提升 料成交易貨幣

現在的關鍵是,人民幣會否在香港境內廣泛使用。這也關係到貨幣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作為保值工具。貨幣的價值,反映它的購買力,銀行的存款額就是持有者的準購買力。法定貨幣的意思是中央銀行有法律責任跟我們兌換等價的東西,可以使用黃金,可以使用外幣,比如說美元。我們看到的趨勢是港元隨美元較人民幣相對貶值,港元存款又沒有高利率回報,民眾對港元的準購買力,失去了信心。同時,持有人民幣可以跨境到內地購買各種東西,人民幣的在港的保值功能比別的外幣更高,促使港人快速把港元兌換成人民幣。

港元購買力減弱 市民失信心

我們的鄰居澳門,過去幾十年,港元一直是流通貨幣。3月份,澳門銀行體系中,港元存款佔總存款達55%。澳門的貨幣制度跟香港差不多,也是貨幣發行局制度。過去,除了一些銀行因為經營不善或不當交易外,澳門沒有重大的金融衝擊。也許,澳門幣並不是主要的金融貨幣,使他們的金融工作,更容易處理。

在港人民幣存款從去年3月份佔香港總體存款只有1%,上升至今年3月的6%。港人對人民幣作為保值工具的認同,十分明顯。而本地的大多數的本地零售業也願意以人民幣交易了。前一周,筆者發現友行一下子讓在港的自動櫃員機,提供人民幣現鈔時,民眾更容易提取人民幣,我看人民幣在香港作為通用貨幣的日子不遠。

楊宇霆

澳盛銀行高級經濟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