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孟子•盡心下》有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筆者加入爬格子行列後不久,便有師父教路:與其盡信名人的隻言片語,不如看清楚他們的金錢走向,因後者往往更具啟示性。美國財經網站《The Street》上周一則有關高盛的報道,令筆者深刻感受到,大家若要在金錢路上立於不敗之地,上述古訓必須時刻緊記。
美資大行高盛在全球金融界可謂無人不識,絕對可稱之為華爾街的翹楚。去年底,經由該行管理的資產總值便高達8400億美元,去年該行從資產管理中所賺得的收入便高達50億美元。正因為該行的各類分析報告隨時都可以在市場上呼風喚雨,因此它的報告一直都是各地證券界中人密切注視的對象。近期最經典的一幕發生於上月12日。當日,高盛發出報告,直指商品價格的牛市可能告終,各種商品價格即時暴瀉。
官司纏身 股價呈大弱勢
正因為高盛的報告有搖動市場的能力,所以不時都會有人質疑高盛會否在出報告之前,自己先行做買賣圖利。公司的標準答案是,高盛的研究部與資產管理部門之間是有一度「防火牆」阻隔着的,後者正是要杜絕可能出現的利益衝突。
不過,2008年美國按揭證券危機讓人看到了投資銀行不同部門之間的「防火牆」不一定可以發揮作用。事實上,高盛近期真的官司纏身。本月初,該行先自行披露了可能因交易不當遭到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起訴。一周後,美國傳媒又報道了,紐約檢察官正調查高盛等大型投資銀行的按揭證券業務,並指司法部可能會對高盛高層提出起訴。近月來,高盛股價呈現大弱勢看來也是與此有關的(見圖)。
推薦58股票 沽售31隻
到了上周四,美國財經網站《The Street》分析員Jake Lynch更直指,高盛有「邊唱好一些股票,邊沽貨」之嫌。報道指他們曾追蹤高盛58隻在今年首季被該公司評選為「確信買入股票」(Conviction Buy stocks),然後對比該公司在期內向美國證交會披露的「公司坐盤買賣紀錄」(即俗稱的13-F報告),結果發現,當高盛在向客戶舉薦這58隻股票的同時,該行沽售了其中的31隻股票。
此外,Jake Lynch更發現了,在上述沽售行動中,沽出股數多逾百萬股者竟然有12隻之多,其中最矚目的,是在今年首季,沽售了多達100萬股的蘋果電腦。由於後者每股的做價多逾300美元,因此單是這次的沽售行動,便套現了3億多美元。換言之,這些沽售行動都不是輕微的盤路調整,而是甚具實質意義的市場行動。
不知按照上述「確信買入股票名單」接了貨的高盛客戶,如今會有何感想了。
撰文: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