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無處不在 食油都有塑化劑長青網文章

2011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6月04日 21:59
2011年06月04日 21:59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塑化劑風波繼續蔓延,有研究指部分食油亦受影響。但有專家指出,塑化劑在食品包裝中普遍存在,國家標準亦允許一定殘留,市民選擇塑膠容器時,應認清標明「可微波加熱」者最為安全。

容器滲出 國家標準允殘留

《新快報》昨日引述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柳春紅表示,她除了在即食麵油包中驗出殘留塑化劑外,還在部分食油中驗得同樣結果,但她無透露涉事的牌子,只稱脂肪含量愈高的食物,愈易被包裝中的塑化劑污染。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黃儒強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塑化劑在食品包裝中普遍存在,「只要符合國家標準的溶出率,即每公斤1.5毫克(即1.5ppm)就合格,但嬰幼兒的食品容器是絕對不能有的,若是裝油脂的話,對材料的要求更高些」。

食物含脂愈高 愈易受污染

黃儒強教授解釋,台灣出事的企業是在飲品中直接添加塑化劑,劑量較從包裝中溶出的大得多,「你要是天天喝那個飲料,會對肝臟、生殖系統有影響」。他又說,塑化劑在生活用品、玩具中的含量更大,且無規管,但小朋友易把玩具放入口中,更加危險,「所以家長一是要選擇有安全標識的玩具,二是要注意看管好小朋友」。

他建議市民選擇塑膠容器時,應看清楚標識,正規廠家生產時標明「可微波爐加熱」的是最好的塑膠材料,證明能耐高溫、耐油脂,其他塑膠容器則盡量不要用來裝載油脂食品或用於加熱。

PVC易釋塑化劑 避盛油加熱

此外,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對本報記者表示,常用的食品包裝塑膠有兩種,聚乙烯(PE)製成的餐具不含塑化劑,聚氯乙烯(PVC)則容易釋出塑化劑,對於即棄手套、保鮮紙等塑膠製品,市民一定要看清包裝上的標識和成分說明,如果一時難以分辨,就不要讓該些膠製品接觸帶油的食品及熱食,更不要加熱,「比如說你用塑料手套拿炸雞翅,本來遇上油就會使塑化劑溶解釋出,如果雞翅是熱的,那就釋出得更快」。

衛生部:每日食8.5毫克才有害

國家衛生部昨日在北京開記者會解釋塑化劑事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劉兆平說,世界衛生組織對塑化劑的每日耐受攝入量為每公斤0.025毫克,「這意味着體重60公斤的人,如果終生每天攝入塑化劑1.5至8.5毫克,才可能導致明顯的健康損害」。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專家伍學焱則建議,盡量避免用塑膠製品長期存放食品。

記者昨日走訪廣州多間超市,不少選購即食麵、食用油的市民都對可能存在的塑化劑危機不了解,認為塑化劑只是在「台灣飲品」之中。市民何小姐覺得選購名牌食油「應該沒問題」,即食麵中的油包則會棄掉。陳先生認為自己「肯定已經吃了不少塑化劑」,他看着超市中全用膠樽盛裝的食油苦笑說︰「只能繼續吃,不然有什麼辦法?」

另外,據《新快報》報道,與東莞昱延食品有限公司有業務往來的兩間廣州企業早已停業,廣州市工商部門在白雲區分別找到「廣州晶琭食品添加劑有限公司」及「廣州市昱伸貿易商行」的地址,但都已經搬走。市食品安全辦公室表示,會繼續追查涉事產品流向。

明報記者 林迎 廣州報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