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局昨日公布小一統一派位結果,約1.7萬名(77.2%)今年9月入讀小一的學童獲派首三志願,創8年新低,在九龍城區派位中心,梁伯代孫女李秋言領取註冊證。秋言在港出生,父母都是內地人,梁伯要負起照顧孫女的責任,直言「唔識教佢做功課」。有校長表示,與李秋言情况相似的學生,人數近年愈來愈多,與過往內地學童選擇跨境上學的情况不同,期望政府能研究當中衍生的教育配套問題。
升小七成派頭三志願 8年新低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本港新生嬰兒數目由2004年的4.9萬人(即去年小一適齡學童),增加至2005年5.7萬人,增幅只有14.7%;但同期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數目則由1.3萬人急增五成至近2萬人,增幅達50%。增幅主要來自內地父母湧港產子;據統計,04年只有4102名嬰兒父母同是內地人,但05年已增加逾倍至9273人,數字在往後幾年一直上升(見圖)。統計處上月曾指出,根據調查,若父母均為內地人,有逾半數會讓子女在1至3歲來港入學,意味往後的小一新生,內地父母所生子女比率會繼續增加,並到各區學校入學。
內地父母逾半子女料留港入學
家住九龍城唐樓的梁伯,昨一早替內地女兒在港所生的孫女李秋言「排頭位」,到九龍城派位中心領取註冊證。他直言,女兒6年前付3000元在廣華醫院誕下孫女後,便與丈夫長居浙江紹興,由於家人認為在港教育較好,故6年來孫女一直隨他在港居住,起居飲食、報讀幼稚園、升小學都由他負責。早前他便帶同孫女參觀區內學校,最後按孫女意願首選華德學校,昨日如願以償。梁伯指出,孫女的媽媽會定期來港,放長假時孫女亦會北上,故與父母關係沒大問題,「不過坦白說,我唔會識教她功課或替她報興趣班,要教就留給學校去教」。
女留內地 外公:我唔識教孫功課
來港近7年的新移民黃太,去年獲發九龍城區公屋,得知女兒成功入讀第一志願後喜上眉梢。以往未獲發公屋時,只能與女兒窩居於深水埗,亦不了解社區環境或如何選擇學校,要靠學校幫忙。如今沒有投資買屋、仿孟母三遷,亦能造就女兒入讀第一志願女校,感到格外驚喜。
華德學校校長李麗梅指出,近年陸續有內地父母所生子女入讀該校,主要是在低年級時入讀,學校會一視同仁,不會計較他們家庭背景,但對於由長者照顧的學生,學校會特別多加注意,在課後的功課輔導或課外活動方面多提供協助。
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張勇邦表示,了解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數目不斷上漲,可預計這些學童日後在市區內入讀小學數字亦會增加,與過去較多選擇在北區跨境上學不同。據他了解,父母是內地人的學童在港多與親朋戚友同住,未來數目變化難以預料,教育局又未有為學校提供足夠配套,為這批學童在教育、交通或社區作支援。他擔心日後會出現更激烈學額競爭,認為政府有必要盡快研究應對政策。
明報記者 鄭穎瑩 實習記者 梁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