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端午節除了吃糉子、賽龍舟之外,大澳獨有的端午「龍舟遊涌」更是居民聚首的大日子,傳承百多年,今年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遺)。昨日,大澳水鄉兩岸,手抱嬰兒乃至逾百歲的居民均齊齊聚首棚屋,夾「涌」(水道)恭迎諸神,節日氣氛高漲。學者表示,活動被列入國遺有助保留傳統文化,但亦有原居民擔心年輕一代不熱忱於宗教儀式,恐今日風光只能維持一代。
鑼鼓喧天,三艘龍舟從廟裏接過神像後,各自拖着載着神像的小艇,巡遊大澳的涌道,居民夾道恭迎焚燒冥鏹,前來湊熱鬧的遊客不斷歡呼,平日清靜的水鄉,頓時變成水上嘉年華。
「想不到我們的祖先,為大澳這個窮鄉僻壤遺下這一筆厚禮!」現年71歲的張海平,由6、7歲開始扒龍舟,直至60多歲才退下來,對龍舟遊涌成功列為國遺感到十分自豪。他說,龍舟遊涌是大澳漁民重要的慶典,雖然大澳自1970年後日漸衰落,大部分年輕人已遷出市區,但每逢端午節總會回到大澳協辦龍舟遊涌,不擔心文化會失傳,「不擔心!我的女婿和兒子現在仍有參與,已經第六代了,不會失傳的。」
原居民﹕年輕人拜神興趣不大
同為大澳原居民的張棠仔,坦言年輕人不熱忱於宗教儀式,擔心龍舟遊涌過了這一代,後繼無人。「年輕人於拜神興趣不大,賽龍舟他們就會去玩,我想這差不多是最後一代了。現在雖然列入文化遺產,但要保存下去每個人都要付出才行,人力財力都很重要。」
學者﹕申國遺後回復傳統
原來龍舟遊涌每年花費逾20萬,動用人力物力極多。大澳居民、兼科大華南研究系主任廖迪生說,龍舟遊涌曾一度因為大澳人口老化、資金不足被迫變得簡約,很多傳統的裝飾和儀式都省卻。「當我們申請將儀式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當地人先醒覺它的重要性,近幾年才將以往的傳統帶回來,加上政府的支持,應該可以保留傳統。」
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荷蘭女孩Annemarelle Van Schayih,對於香港致力保存傳統文化感到高興,認為可增強香港的吸引力:「就是這些傳統文化,令香港與別不同,將香港和普通的中國城市分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