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樓價愈升愈有,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張炳良指出,市民供樓的還款比率已佔入息近五成,建議政府以三招助有需要市民置業,包括限制境外投資者買樓,並認為這招不會影響香港競爭力,因新加坡同樣實施限購競爭力仍排第三;他又建議政府撥出賣地溢利,成立基金資助市民置業。
房委會昨舉行特別周年大會,多名委員在致辭時指出,現時樓價高企,促請政府復建居屋解決市民住屋問題。張炳良則提出三招:限制境外投資者買樓、撥用部分賣地收益成立公營房屋發展基金,助市民置業及重新規劃公營房屋政策。
「限買不影響競爭力」
「有地產代理說,本港有40%新手都來自內地,香港已成為全國性市場,內地人的購買力助長樓價上升,增加樓市炒賣活動……政府應該推出限制買樓措施,穩定樓市。」張炳良批評,政府早前推出的印花稅根本無助遏止樓價上升,北京及上海亦已推限購措施,香港政府不應太被動。他又指出,新加坡及澳洲等亦有限制境外投資者買樓,但新加坡國際競爭力仍穩佔第三位,顯示措施不一定會影響競爭力。
撥出部分賣地溢利
樓價上升,連帶政府賣地成績亦屢創新高。張炳良建議政府撥出部分賣地溢利,成立公營房屋發展基金,資助未能進入公營房屋的中低階層市民置業。張炳良對復建居屋持正面意見;而與會的委員民建聯葉國謙、民主黨黃成智等亦促請政府順應民意,復建居屋。
葉國謙認為復建居屋是解決置業難的可行方法:「公屋、居屋和私人樓是行之有效的計劃,復建居屋亦有助公屋單位的流轉,保障3年上樓的承諾。」黃成智則指出,有調查發現逾九成市民贊成復建居屋,「如果要幾十萬人上街,政府才復建居屋的話,這個政府相當涼薄。」
另一委員自由黨方剛則認為,政府如考慮復建居屋,必先要檢討現有公營房屋的分配制度。「如果仍維持綠表(公屋居民申請居屋的表格),會令到公屋居民可享用多次房屋福利,應該檢討機制,避免重複資助。」
身兼房委會主席的的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在會議中回應,會考慮委員的建議,並於6月27日房委會下次舉行例會時回應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