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人對內地新移民的印象多為負面,「騙綜援」、「爭飯碗」、「分薄資源」,但這些印象又有多少是事實?浸會大學前社會學講座教授陳國賁指出,內地新移民其實是「代罪羔羊」,在經濟不景氣下,港人的怨氣轉移到他們身上,使他們承受着「集體暴力」,「香港人患了集體失憶,忘記我們是一個移民城市」。
陳教授昨日發表其新書《貧窮與變遷》,內容由8名學生的畢業論文及其他採訪所編成,8名學生透過為期8個月的「兒童啟蒙天使計劃」,一邊幫助新來港學童融入社會,一邊獲得研究資料。
新移民積極改善環境
其中一名研究員莊迪文表示,新移民婦女可以為中港家庭帶來轉機和希望。在一個個案中,40歲的「阿虹」2002年來港與丈夫和兒子團聚,一家三口住在九龍城一間有八戶人家的板間房,雖然生活環境惡劣,但由於丈夫已習慣了多年貧窮的生活,從沒想過如何改善生活,「阿虹」為了給兒子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於是用了丈夫的身分證去申請公屋,最後獲分配油塘一個理想的公屋單位。
另一名研究員李凱怡分享了她所研究的個案,她表示,新來港貧窮家庭的生活不一定是困苦的。10歲的子謙和父母一家三口住在深水埗,父母收入微薄,但沒有影響子謙的童年生活,正因為沒有太多零用錢,他會和鄰家的小孩交換玩具和漫畫,即使家中資源不多,他仍可以在非政府組織參加到免費的活動,無損他正常的社交生活。
教授:歧視令人才流失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於發布會中,引述了2006年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新移民只佔整體綜援個案的6%;並指大部分新移民是有拼搏精神的,有不少人後來更成為了專業人士,回饋社會,「他們(新移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我們開放包容地接納他們,使他們得到平等的機會。」
陳教授認為,香港人應該學習如何與非本地人相處,否則香港枉有亞洲國際都會之名。他指出現時倫敦、東京、紐約、新加坡等地都在競爭世界各地的人才,如果香港人繼續歧視新移民,香港會流失更多在香港接受教育而又學有所成的內地移民,他希望日後有機會邀請到高官討論新移民政策,改善新移民在港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