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主要攻擊10歲以下小童的傳染病猩紅熱,今年出現大規模爆發,至昨日本港已錄得419宗感染,創近10年新高,並首次造成1名女童死亡。港大對引致猩紅熱的甲類鏈球菌進行基因研究,發現它出現基因變異,懷疑令病菌傳播更快,導致今年感染數字創出新高。另外,新病菌對抗生素「紅霉素」出現抗藥性,醫學會提醒前線醫生應使用口服盤尼西林。
高峰期料數月 內地澳門亦爆
據衛生防護中心數據,今年4、5及6月分別錄得75、100及142宗猩紅熱感染,1月至今共錄得419宗感染個案,創10年新高,接近上次高峰、2008年全年235宗的一倍。衛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表示,今次疫情是10年以來最嚴重,相信按現時趨勢,疫情高峰預料會持續多幾個月。他又指出,內地及澳門感染個案亦創新高,三地衛生部門已建立通報機制,監控疫情變化。
首現死亡病例 兩留醫ICU
除了感染數字創新高,今年更是有紀錄以來首次錄得死亡個案,以及出現兩個嚴重併發症個案需入住深切治療部。
菌株新基因組段助傳播
為了解疫症大規模爆發原因,衛生防護中心委託港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對引起猩紅熱的甲類鏈球菌進行基因研究,發現「化膿鏈球菌A族病菌株」的基因組,出現一段全新的基因組段,相信是源自另一種口腔細菌,更有助強化菌株的傳播能力,但無發現決定猩紅熱毒性的基因有轉變。而是次研究所用的菌株,來自上星期因感染猩紅熱出現併發症,入住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的6歲男童。
另外,香港醫學會代表謝鴻興醫生表示,猩紅熱病菌對抗生素「紅霉素」出現抗藥性,建議醫生處方盤尼西林。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說,以往擔心病毒出現抗藥性,醫生都不敢隨便處方抗生素,但感染猩紅熱正是要及早使用抗生素才能控制病情,他相信疫症大規模爆發,與醫生不敢在早階段處方抗生素有關。他坦言,醫生要診斷猩紅熱亦有一定困難,建議醫生不肯定病人情况時,可抽取病人咽喉分泌物化驗,兩天內即有結果。
醫學會倡用盤尼西林
醫學會會長蔡堅醫生表示,10個喉嚨痛便有1個是由鏈球菌引致,他呼籲醫生緊守崗位,不要因為出現感染猩紅熱死亡個案便過度驚慌,亂用抗生素殺菌。若病人喉嚨痛,醫生檢查後認為病徵符合鏈球菌引發疾病,例如發燒、淋巴核脹大、扁桃腺灌膿等,可依照指引處方口服盤尼西林,盤尼西林已可殺滅鏈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