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破解保障房資金難題,近日發改委下發通知,地方政府可發行企業債券,優先為保障房融資。消息引起廣泛迴響,水泥建材股昨天大升3%至7%(見表)。本報記者訪問發改委官員,證實透過地方政府發債估計集資金額約數百億元(人民幣.下同),未必能完全解決保障房資金困局。
發改委昨天給各地方政府一則通知,利用債券融資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通知指出,企業債期限長、利率低,是各地方政府為保障房項目融資的較好工具。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SOHO中國(0410)董事長潘石屹在微博上焦急地問:這個債怎麼發?更多的人卻已急急入貨,保障房概念股全線大升,建材龍頭股中國建材(3323)和安徽海螺(0914)升幅超過7%。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部長楊紅旭總結說,保障房融資難,「只有發企業債這條活路了。」
但這則通知亦惹來批評,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指出,允許地方政府發行企業債融資建保障房,意味着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工作尚未開始就已結束,地方政府債務將繼續膨脹,將以更大的規模爆發。
發債體須符合三條件
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昨日接受本報記者查詢時說,反駁各方誤解。他指發行企業債券比向銀行借貸要求更嚴格,且佔地方融資平台總體債務比重不超過5%,並不會增加地方債務風險。首先,有發債資格的融資平台必須是根據中央文件清理之後得以保留的;其次,發行債券的地方政府當季負債不得超過財政收入;第三,新發債券和所有過往債務總和不得高於項目公司淨資產40%(見表)。
他指地方政府發行企業債券的機制,已存在數年,並非由發改委剛剛確立。徐又說,2009年此類債券的規模在2000億元,去年減至1000多億元,其中投入保障房建設的債券約有160億元。至於今年地方政府企業債券的規模,徐林估計在2000億元左右,但發改委並無訂下保障房企業債券的集資目標,只希望佔整體比例高於去年。如此算來,應在320億元以上,但距離補足保障房的3000多億元資金缺口仍差距甚遠(見表)。
保障房債料遠不足填資金缺口
徐林說,保障房債券發行對象是內地的機構投資者,包括保險公司、債券基金等。但發改委並無權力要求投資者必須購買保障房債券,只能在精神上倡議各地傾斜保障房企業債,因而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鈺林亦說,不管是發企業債還是其他融資途徑,地方政府償還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因為企業債必須有一定的回報率,但租賃房、廉租屋並無利潤,這亦是融資難點。
據了解,港府也有意邀請內地地方政府來港發債,但由於要獲財政部批准,現時仍言之過早。
一位不願具名的建材分析師認為,周一一則關於住建部要成立建材統一採購平台,低價購入保障房原材料的消息,令到建材股大跌。昨天發改委的通知,大家未明就裏,就炒起股價,顯然是反應過敏。
(明報記者顧冷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