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歐債危機擴散,金管局推出兩招防範新一輪金融海嘯。第一招是要求海外銀行的本港分行,逐步落實貸款與資金來源的年期匹配,即長期貸款要以長期資金來融資。第二招是要求所有銀行提高監管儲備,由去年底佔貸款0.85%,提高至1.4%。分析員指金管局兩招,在本港經濟開始下滑時推出,勢會令到本港的銀行信貸進一步收縮。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當局今年起要求本港銀行提高監管儲備要求,預期本港所有銀行能夠如期達標。以9月底本港銀行貸款規模達到5萬億元作估算,港銀在資本上需要額外調撥多275億元,以滿足監管需要。
估計港銀行需多撥275億元
市場憂慮歐資銀行在市場撤資,令全球出現信貸危機。「國際形勢變化,故要做更多保護措施,以減低風險。」陳德霖在北京接受訪問時指,外資分行在市况較好時,都活躍於市場,惟一旦周期逆轉,流動資金趨緊,就會馬上向客戶追收還款和刪減透支額度,令動盪的市場雪上加霜。
陳德霖指出,明年香港經濟的樂觀情緒不大,不明朗因素多,意大利的發展是目前最大不確定因素。金管局尤其關注外資分行的資金來源,由於外資分行在本地存款相對較少,資金來源主要倚賴同業拆借批發和母行,資金來源相對短期,金管局要求銀行把貸款年期與資金來源匹配,「如果貸款年期是1年,(資金來源)就不要短錢,比例應該以長錢為主。」他指此項要求於今年逐步落實,至於匹配程度,金管局會與外資分行個別討論。
分析:新招對外資分行影響大
有銀行業分析員認為,金管局新招對在港外資分行會構成很大影響,因為外資行在香港存款基礎較弱,假如當局不容許以銀行同業市場拆入的短期資金與長年期貸款匹配,將會限制銀行的貸款能力,雖然這些銀行尚可透過發行次級債或存款證取得頭寸,惟資金成本較高,銀行只好「貴來貴去」,同時提高貸款的息率,將成本轉嫁企業。「在客戶沒有違約的情况下,外資行應不至於要向客戶call loan(即時還款),因為會破壞客戶關係。」
金管局今年初同時要求銀行提升監管儲備,部分銀行8月公布中期業績時,因為儲備提高,核心一級資本充足比率已見下降,包括渣打、恒生(0011)、東亞(0023)上半年都已進行部分提撥。陳德霖昨天表示,去年監管儲備及綜合撥備佔整體銀行貸款,平均為0.85%,今年底將會升至1.4%,可以想像,在全年業績公布時,核心一級資本充足比率極有機會將會再度下降。至於明年會否再增加監管儲備要求,他則謂未有定案。
根據金管局數字,9月份貸款與墊款總額達到5萬億元,較去年底升19%。如果按舊有標準0.85%計算,整體監管儲備為425億元,新標準則需增至700億元。
明報記者 李家欣、劉欣欣京港連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