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光耀:雙語是星洲成功基石長青網文章

2011年11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1月30日 05:59
2011年11月30日 05:59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88歲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周一發表最新著作《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回顧他在新加坡推行雙語政策的經歷。他強調雙語政策是新加坡成功的基石,又堅稱他推行雙語政策,並非要消滅華文教育及中華文化。他還宣布成立李光耀雙語基金,推動學前幼齡兒童的英語和母語雙語教育,認為這可打下較好的雙語基礎。

沿用英語 各族群「從零開始」

李光耀形容,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他解釋,新加坡是多元種族社會,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族群,各自有其方言。他初任總理時,大部分民眾並不會說英語。儘管華人佔75%的大多數,但若採用華語作為官方語言,將令其他不諳華語的族群處於劣勢;而且新加坡自英國殖地時代起便以英語作為工作語言,沿用英文為工作語言,讓各族群齊齊「從零開始」,學習並非該國任何種族母語的共同語言,可避免種族衝突;加上英語是世界主要用語之一,國民通曉英語有利國家發展,故他決意推行雙語政策:所有人必須學習英語作為第一語言,並以母語作為第二語言。

被指為防共扼殺華校

早在新加坡立國前,當地已建立起一套有系統的華校制度,1953年更成立了「南洋大學」。但1960年代中國大陸爆發文革,新加坡政府被指為了防堵左翼思想滲透,採取了重英文輕華語的教育政策,導致華校制度消亡,關閉南洋大學的決定,更被質疑是要「消滅華文教育」。及至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新加坡政府才漸改政策,重新在學校推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但李光耀對此論調大力反駁說﹕「我花了幾十年時間學習華文,把3個孩子送進華校,費了那麼大工夫,我會消滅華文教育和中華文化嗎?」他堅稱,當年許多家長發現英校畢業生有更好就業機會,紛把孩子送入英校,導致報讀南洋大學的學生銳減、素質下跌,加上政府1980年代初規定中小學轉用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保留華語授課的大學意義不大,才給南洋大學「殺校」。他聲稱,當年重新安排學校的華文教育,包括1979年把9所最優秀的華校變成「特選學校」,繼續以華語為主要授課語言,就是要確保新一代傳承中華文化價值觀及美德。

李光耀說,新加坡國民一定要掌握好英語和華語,「因為要是你不懂得華語,你將沒有華人應有的民族自信,也自然無法受惠於中國的崛起」。他宣布將成立一個約6億港元的雙語教育基金,用以設計適合學前教育孩童使用的英語和母語教材,以及提升師資,為學前教育機構提供更有利雙語教育的環境。

族群保護母語有困難

不過雙語政策令各族群在保存自己的母語及文化時遭遇不少困難。目前,新加坡中、小學教導第二語言(即族群母語)的時間,只分別佔總課程時間的10%和15%,愈來愈多家庭也使用英語為主要語言,來自英語家庭的小一學生,已由1980年的10%增至2010年60%。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