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抗日遺蹟欠保育 戰壕變成蝙蝠窩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09日 15:00
2011年12月09日 15:00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70年前的12月,駐守殖民地香港的英軍經歷一場18日的保衛戰,終在「黑色聖誕節」戰敗,香港經歷了3年零8個月淪陷歲月。港大建築學院以10年時間考察二戰時英軍建造的碉堡和戰壕,讓大量隱藏於山林的戰爭遺蹟重見天日,揭示昔日英軍兵力不足和設備不良等戰敗謎團。學者同時提醒,這些重要遺蹟,現已淪為郊野蝙蝠窩甚至垃圾站,促政府作出保育。
香港保衛戰是指1941年12月8日,日本進攻本港至同年12月25日淪陷前的18天戰役。根據歷史資料,英軍早於1936年在葵涌至西貢牛尾海沿岸佈防,暱稱為「醉酒灣防線」,自誇屬東方「馬奇諾」防線,可堅守6個月入侵。結果,日軍以兩天便輕易攻陷了。
淺水灣碉堡今變垃圾房
港大建築學院以10年時間測量和考察,發現全港共有約120個碉堡,碉堡上面都設通氣孔和潛望孔,方便防衛軍在窗口發炮。約77個碉堡目前仍然存在,但礙於本港甚少研究保育軍事遺蹟,大部分遺蹟現已破落損壞,如淺水灣的碉堡已變成垃圾房、瀑布灣碉堡被惡意塗鴉,更有大量碉堡已變成廢墟。記者曾到當時的大潭峽東旅指揮部視察,內裏滿佈雜物和垃圾,現已化為蝙蝠窩,入口被雜草遮擋。
協助測量的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說,這些破落遺蹟其實充滿英軍當年在兩場戰役中如何為保衛香港而犧牲的歷史。他指出,日軍從廣州入侵新界後,與英軍先在城門打了第一場戰役,英軍在現時的金山郊野公園旁設堡壘,由隧道、戰壕和5個碉堡組成,至今仍可看到地底隧道,是按英國街道如「牛津路」、「麗晶街」等命名。研究指,碉堡設計完善,亦跟據山形地勢形成「帽」的感覺,城門堡壘最終被日軍摸黑攻破,九龍半島隨即失守。
反映英軍為港犧牲歷史
佔領九龍半島之後,日軍在12月18日上午進軍港島,搶攻黃泥涌峽,與日軍激戰的成員包括港大利瑪竇宿舍的學生。研究報告指出,儘管防禦方作出了努力,但失守是必然的,因為當時整個香港島的防禦已被大批日軍攻破,最終總督楊慕琦在赤柱宣布投降。
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表示,防衛軍最終近千傷亡,已反映英軍和加拿大軍隊盡力捍衛香港。他從研究所知,日軍派出2.9萬人進攻本港只有約1萬人的軍隊,實力懸殊,而戰壕和碉堡在二戰時已屬落後,或令防軍欠缺靈活性,難以逃走。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