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者﹕保育戰爭文物可助國民教育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09日 15:00
2011年12月09日 15: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以10年時間,研究二戰時英軍為香港建設的防禦工程,包括碉堡、隧道和軍火庫建設等,重塑當年本港淪陷前的戰爭痕迹。


發展局:保育取決文物價值

有保育學者直言,雖然此類古蹟未見美學和功能價值,但其歷史和社會價值不少,「3年零8個月的艱苦歲月是港人的集體回憶」,保育戰爭文物亦可助國民教育。


發展局回應說,個別歷史地點和建築的保育需要,取決於其文物價值。古物諮詢委員一直參考獨立專家小組的意見,評級歷史地點及建築,與軍事有關的建築保育亦按此處理。現時,清朝主要的堡壘及砲台已宣布為古蹟,另有約百個英治時期與軍事有關地點亦被納入正在評級的名單中。


古諮會成員兼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認為,戰爭遺址的保留具有困難,因為不具有美學價值,如果沒經歷重大戰爭事件,更沒有歷史價值,而人人都想擺脫戰爭記憶。但他強調,部份廢墟背後的故事,是港人世代不可忘記的集體回憶,具國民教育意義,應該保留。他指出,新加坡、法國等國家對戰爭遺址保育較好,連散兵坑、彈藥庫也有保留。反觀香港,不少防空洞已經消失在中環、灣仔等現代化街道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