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父母爭相把子女送往補習英文、學音樂,育有自閉症兒子的樂仁媽,同樣以「虎媽」姿態管束幼子仁仁。周一至六擠滿各式治療,又因怕仁仁鬧情緒「失禮」,幾乎拒絕一切治療以外的社交活動,壓力令樂仁媽喘不過氣,每天要以安眠藥入睡。一項研究發現,香港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平均壓力指數較一般家長高九成,抑鬱指數「爆煲」。
不信兒患病 尋遍坊間治療
仁仁今年5歲,兩歲時確診患上自閉症,但樂仁媽一直不肯相信。除了政府每周資助2至3節治療,屬中產的樂仁媽尋遍坊間各式治療,每天踏遍大口環、灣仔、中環……馬不停蹄帶兒子上言語治療、職業治療、感覺統合治療等,「其他(自閉童)家長其實一樣,每次見面便交流去了哪裏做治療」。如此奔波,只為一個希望﹕「入學前做完所有治療,有人會告訴我﹕他沒病了。」
「介意別人怎看他」
近一年的奔波成效不大,仁仁反而更常鬧脾氣。自閉症兒童對事物很執著,為了不合心意的玩具大吵大鬧、換掉專用餐具便不願吃飯,每次都令樂仁媽無地自容,索性把自己與仁仁一同困在家中,朋友亦不明其感受。「盡量不想見人,介意被別人望着,介意別人怎看他」。
那段時間,樂仁媽幾乎每晚靠安眠藥入睡。丈夫長期在外地工作,13歲和6歲的哥哥亦因被忽略而不滿。如此繃緊的生活維持約10個月,直至仁仁入讀協康會的特殊幼兒中心約半年後,仁仁第一次摟着她、笑着喊「媽媽」,「那一刻我永遠不會忘記!他不是沒希望的!」一直抗拒特殊教育的她終於釋懷。
協康會與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前合作,訪問260名自閉症兒童家長,發現他們的平均壓力指數達111,較一般家長高近九成;美國、加拿大、內地指數分別為90、95及108。六成家長出現抑鬱徵狀,指數臨界點為10,這班家長高達11.45。
兒讀特殊中心 一聲「媽媽」釋懷
與此同時,近六成自閉童需輪候逾1年才可獲派特殊幼兒中心接受有系統訓練,當中三成更是輪候1.5年以上。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表示,家長情緒對兒童治療有負面影響,而輪候時間愈長,家長便愈徬徨。他促請政府增加名額,並加強輪候期間的家長支援。
社署數字顯示,截至去年底,特殊幼兒中心有1240人輪候,平均輪候時間為14.9個月。
明報記者 袁柏恩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