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主持﹕李仁傑(傑)、李德能(能)
嘉賓﹕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呂大樂教授(呂)
每一屆世界盃,巴西都被捧成大熱門,森巴足球可以一統天下嗎?
能﹕回看以往數屆世界盃,巴西隊表現突出,甚有「獨霸武林」的趨勢。但在可見將來,我卻不願如此,因「睇波」的趣味必定大減,情况有如奧運會羽毛球、乒乓球比賽中經常見到中國選手同室操戈。
呂﹕其實世界盃4年一度,正好符合國際足球轉變的周期,即使某國家隊以某種戰術、踢法稱霸當屆世界盃,但4或8年時間足以讓對手適應、參透,結果這些優勢便會失去。所以各國會輪流佔上風,很難說哪個國家能夠一直「惡晒」。
傑﹕巴西是當今最大的球員輸出國,不少球員能到歐洲球會「搵食」,這現象為足球世界帶來什麽影響?
呂﹕至今為止,球員的輸出都是單向的,巴西一味輸出球員,歐洲各國則拚命「買人」,你不會看到在歐洲球壇成名的球員跑去踢巴西聯賽的,受惠的應是輸出國。由1982年世界盃開始,巴西就開始輸出球員,而且輸出的球員愈來愈年輕,這都是足球全球化的表現。
能﹕這亦跟經濟發展關係密切,南美洲的足球體系若足以養活球員,朗拿度、美斯也不用離鄉背井了。當國家經濟條件好時,出生率可能偏低,如歐洲孩子變得身嬌肉貴,不似巴西孩子自幼與足球作伴,自然少了足球人才。為了填補這缺憾,就算國籍法嚴謹如德國,德國隊亦早有不少外籍球員加盟。自己生產不了的東西便由外輸入,這切合經濟原則。
傑﹕每逢世界盃,香港都會湧現不少巴西躉,巴西成為足球強國的原因何在?
能﹕如果說「強」是指人才鼎盛,巴西的確是。巴西年輕人比較不矜貴,球會發現輸出球員是生財之道,便紛紛仿效。有些傳統球會用約50美元買下孩子,美其名會為孩子供書教學,實質「奇貨可居」,芸芸孩子中只要出了一個朗拿度便「發大達」。說穿了,這是一種公開的「販賣人口」,至今每年仍保持在4位數字的輸出。
傑﹕那非洲會是未來球壇新勢力嗎?
呂﹕看你怎樣定義「新勢力」,若作為優秀球員來源地,這是毋庸置疑,但着眼國家隊表現時,卻令人莫名其妙。你不難看到平日在英超表現出色的球員,作風「獨食」,不講求團隊合作,球隊又怎會有好表現呢?有朋友曾笑言,在南非踢波是難以找到後衛的。
傑﹕那東歐地區又如何?
呂﹕我抱較悲觀的態度,只因東歐地區長期處於分裂、合併不斷的狀態,完整、穩定的「國家」觀念尚未形成。不同地區或因民族、文化、信仰、歷史恨仇等問題長期對立,坦白說,我是難以閱讀東歐的政治與歷史的。試問國家體系尚未穩定時,它又怎去建立本土化的足球系統呢?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節目《球球是道》,將於6月13日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於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播出,港台網站(www.rthk.org.hk)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回應 (0)
2023年12月01日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