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昨天對外間關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降溫」,指今次並不會對人民幣匯率進行「一次性的重估調整」,而重在堅持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內地學者強調,加大人民幣匯率彈性與升值是「兩碼事」,人民幣能否升值,要看世界經濟復蘇和歐元走勢情况。
不會一次性調整匯率
央行昨日透過官方新華社發表長篇答問稱,當前「人民幣匯率與均衡水平相比並無太大偏差,不存在大幅波動和變化的基礎。」人民幣匯率不會進行一次性重估調整,而是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中國將繼續按照已公布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央行並強調,人民幣匯率浮動將堅持「以我為主」,而「不是針對與特定國家的雙邊貿易失衡問題」。並提出確保匯率波動幅度可控,防止市場力量引起人民幣匯率「超調」的可能性,為企業結構調整留出相應時間以及要防範熱錢大規模流動給國內金融體系造成大的衝擊等原則。
專家憂升值催生泡沫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對本報說,人民幣匯率要擴大彈性早已是官商學界的共識,意味人民幣有升有降,所以不可將人民幣定價機制的變化與人民幣升值「畫上等號」,「中國只是在G20前再次強調深化人民幣定價改革,不是說一定滿足你要我升值的要求。」他認為,若歐洲和全球經濟狀况有極大好轉,歐元對美元不再弱勢、在一籃子貨幣中的影響力增強,人民幣年內有可能升值3%,不過以現時歐元走勢來看,「還很難說。」
黃衛平指出,人民幣在一定範圍內升降對出口影響不大,因中國的出口結構主要是由國際分工造成的世界產業結構所決定。他反而較擔心人民幣升值將刺激催生國內資產泡沫,對內地經濟產生影響。黃教授並以日本1980、1990年代以行政手段干預貨幣升值、結果令日本國內經濟大受衝擊為例,強調人民幣升值一定要遵循市場需要、而非政治需要進行。
在G20峰會前夕,新華社昨發表長篇報道,批評西方輿論中最近出現的「中國獨秀論」,該論調指在金融海嘯中,中國得到的好處最多,中國是最大的贏家,這是對中國包藏禍心的「捧殺」。
明報記者王艷喆報道
回應 (0)
2023年12月08日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