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兩周港股市况淡靜,但對於騰訊(0700)股民來說,卻是驚心動魄。騰訊股價連挫兩周,由151元急速回落至8個月低位125元,主因是主席馬化騰手持的場外期權到期,要大手減持騰訊,此舉觸發其他基金沽貨離場。
市場注視上市公司主席或董事,私下訂立這類或會牽動股價的投資工具或合約時,是否有責任及早向外披露?然而,現行的《上市規則》,以及《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權益申報」要求,正正欠缺明確規則,要求上市公司董事,披露其投資公司正股相關場外衍生工具的資料。
場外購股份多毋須公布
《上市規則》有要求上市公司董事,披露其投資、借貸或抵押公司股份的資料,但只限於相關投資借貸等活動,有可能波及公司財務時,才需要披露。例如,有上市公司董事與第三方訂立抵押股份協議,協議訂明董事無力贖回股份時,第三方可向公司追討,在這情况下,公司有責任及早刊發通告交代。然而,要是公司董事在場外購入金融工具或抵押股份,不會影響公司財務,則只視作個人理財,毋須向外公布。
至於《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權益申報」要求,會顯示上市公司董事,手持公司股份的好倉和淡倉情况。以馬化騰為例,他手持多張涉及騰訊好倉和淡倉的合約,其實有在「權益披露」中顯示,但單從當中的資料,外界無法理解他購入了什麼金融工具、行使價是多少、對公司正股有多少影響等。要不是騰訊發言人在馬化騰減持的資料曝光後,再向外解釋減持是涉及固定波幅交易(collar transaction)的話,外界隨時以為是公司主席看淡公司前景,急欲減持離場。
香港投資者學會會長譚紹興認為,雖然「權益申報」的要求,已有顯示上市公司董事的好淡倉情况,但只有專業人士才會明白,當中是否涉及衍生金融工具,普羅大眾是很難理解的。因此,他認為監管機構可在這方面作改善,例如引入新規則,要求上市公司董事在場外購入衍生工具時,要作通告說明,好等市場有心理準備。
撰文﹕姜靜嫻
回應 (0)
2023年10月19日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