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寫作,離不開在前線採訪奮鬥後對文字的默默琢磨經營;傳媒工作也是對人格成長的培養和訓練。首先學習做一個好人,其次才是做好一個新聞人。 寫好的報道,不單要懂得經營文字、分析文題圖表俱備的基本功,還需有好的心理質素。每種職業都有它的使命:警察維持法紀、老師作育英才、社工關懷窮人,新聞工作者的天職,就是發掘真相,求真求善求美。每個人,其實也是向真善美的境界進發。 當記者時,桌前貼了一篇文章,是20世紀美國知名報人Arthur Brisbane提出的新聞記者十條指南,指導記者採訪時,寫文章要簡潔,多讀經典名著,善用詞彙等;當中經常要謹記的一條,是要記者記得請不起律師而買得起一份報紙的貧苦大眾。當記者,執著於為大眾服務的精神,年月久了,也就完善自己,愈來愈堅強,人生也更精彩。 聽過有新聞學生說去採訪好像是向受訪者乞求資料,自覺卑微,也有中學教師指導學生去採訪時,有感難處是不知如何教學生克服面對陌生人的恐懼。未上前線的士兵,筆桿還沒出鞘,已敗給薄弱的意志。 其實新聞工作並不可怕,採訪的和受訪的,彼此建立在平等關係上。記者不卑不亢,謙虛向受訪者請教,或提問。記者起「媒介」作用,服務的是讀者大眾,採訪過程中既要用心聆聽,又要對受訪者鑑貌辨色,還要騰出心神觀察環境,尋找可供描寫的細微處。在這麼忙碌的時空裏,又哪有餘暇去擔驚受怕? 反過來說,受訪者面對記者,可能也感到害怕,但他們願意接受訪問,就是希望借助傳媒這個平台,讓他們表達意見,或抒發胸懷,或不平則鳴。傳媒就成為兩者溝通的橋樑,打破了身分地位種族的界限。待採訪完畢,工作還沒完成,把採訪內容化作文字,通過報章、雜誌或網上平台發放出去。於是,一篇嚴謹的報道,榮辱「報上見」,獲稱讚時毋須沾沾自喜;被批評則反省是否有不善之處,下次再努力過。 記者應學習謙卑,但保持自尊;有些記者,則愈資深愈忘了本分,採訪和報道也以「我」為中心,凌駕了和受訪者的關係,有意無意間攀名人的門檻,文章令受訪者顯得面目模糊,浪費了採訪的良機。 選擇傳媒工作的年輕人,都有忘我的本事;長時間工作,任勞任怨,只有在完成採訪交出文稿,翌日在報章讀到自己辛勞的成果時,暗裏輕吁一口氣。「報上見」的喜悅,化作重新出發的動力。時常覺得,有志於新聞工作的人,也不會壞到哪裏去,原因是他們永遠有前進的動力,和令個人和世界更美好的願望。 文:馬靄媛 圖:資料圖片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
2023年05月22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