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大亞灣核電廠5月23日核反應堆內發生輻射泄漏事件,令公眾再關注核電廠安全。核電廠股東之一的中電表示,會檢討現時的安全通報機制,包括加強現時網上每月發放事件數據時,加入較詳細事件說明等,藉此教育公眾,以釋疑慮。
中電的子公司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港核投)昨日披露,核反應堆內在正常狀態時輻射量應接近0 MBq/t(輻射水平單位),而5月23日核燃料棒泄輻射量為40-50MBq/t。港核投董事總經理陳紹雄接受訪問時指出,上述輻射水平遠低於機組運行限值的十分之一內(見圖),按國家核安全有關規定,機組仍可正常運作,在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亦只屬0級,完全不影響安全。
他指出,核電廠要於下次更換燃料棒時,才可將問題燃料棒取出並調查,了解泄漏原因,而核電廠一直監察反應堆內核輻射水平,至今一直穩定。中電發言人補充,日後的調查結果將交政府。
多名立法會議員包括公民黨陳淑莊及民建聯譚耀宗表示關注,在現行通報機制下,例如大亞灣核電站核安全諮詢委員會成員,由大亞灣核電營運公司邀請,成員之中沒有本港官員。他們要求香港自行成立委員會,爭取監察主動權。
保安局長李少光表示會向內地反映,但他強調,就算香港自行成立監察委員會,亦要依賴內地提供資料,認為「有難度」。
李少光又強調,當局正與內地檢討通報機制,加強信息發布。被多番問及何時完成檢討,他只稱會盡快進行。
擬網頁詳細交代事故原因
陳紹雄表示,對加強通報無立場,願意聽政府和公眾建議,「可在公眾教育角度上提高透明度,但公布信息的程度要符合現時國際分級機制」,不想濫發資訊,引起公眾混亂。
他指出,現時每月都透過港核投的網頁(www.hknuclear.com)發放核電廠的運行事件宗數等,包括評級事故和廠內事件的宗數,而日後擬詳細交代有關事故或事件的內容和原因,讓公眾得悉。
綠色和平核安全專家Rianne Teule研究全球核電發展逾10年,她認為大亞灣至今只交代燃料棒泄漏小量輻射,未有詳細交代泄漏程度及評估發生事故原因,透明度不足。另外,根據該核電廠公布資料,近年發生事故次數愈來愈少,每年平均只有寥寥數宗,她對此感到驚訝,指法國的核電站,每年每個反應堆平均發生12宗事故,遠超大亞灣的1至2宗,促請大亞灣公布事故內容,以釋公眾疑慮。
回應 (0)
2023年03月01日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