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於動畫版《清明上河圖》一舉成名,于正透露,其實團隊曾對該畫有更特別的設計概念﹕「譬如每個觀眾進場前,會先給他們拍張相,臉形就是畫中人物,但後來我們現場觀察,發現客觀環境並不允許。中國館一天有5萬人次參觀,觀眾只有4、5分鐘看畫,如果拍照及讓觀眾在畫中找自己形象,會大大增加停留時間,只好放棄這個構思。」曾構思觀眾樣子入畫 于正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上述只是概念之一,他亦曾考慮在畫中根據不同節慶加入新內容,但感覺風險太大而放棄了。「中國館每天都要開,只有晚上10點半閉館後的幾小時做調試,畫面調整了,配樂也要重調。但萬一不行怎麼辦呢?」不過,于正正考慮在中國館排隊等候區附近設立一個大屏幕,使觀眾在排隊時看一看,既可打發時間,又可欣賞作品,「本來端午節就想做,方案都有了,但時間上來不及,希望能趕上中秋和重陽節,內容雖不一定跟清明上河圖有關,但一定是用動態形式表現」。于正亦有留意其他國家的設計手法。他說,韓國館就是以「文字」作為表現元素的。「中國的文字是很有韻味的藝術,而且象形文字又很適合藝術創作。我覺得中國人不做文字創作太可惜了!」其實,于正心中還有一個更宏大構思,就是激活「中國十大古畫」(見表)﹕「我們在創作清明上河圖時就有這個想法,用新媒體形式來表現其他國寶級作品,當然,形式會不太一樣,如《百駿圖》,這百匹馬怎麼去『玩』?對馬這種動物,用3D來表現確實比《清明上河圖》難;如《千里江山圖》,它的景觀特別大,看到的都是大山大河,但沒有人,又如何表現?每種畫其實都有不同的難點。」不僅要made in China ,還要created in China「水晶石」公司作為內地首屈一指的數碼設計公司,于正認為目前公司也面臨人才不足問題,他說,8年前他加入公司時才50多人,現在已400多人。「但我認為,僅人員規模的增加不是發展模式,這只能做大不能做強;做強就是要向創意方面發展;我們不能只是個製作基地,不能僅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還要是『created in China』(中國創造)。」
詳情#
回應 (0)
2024年02月16日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