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已經有很多學者進行反思。在美國雙赤字狀况下,這樣一個存在大量逆差的經濟體,和像日本、德國、中國這樣有大量順差的經濟體,這種國際經濟結構很難平衡。但實際上,從單個經濟體來看,的確如此。那麼當時這種暫時的平衡是如何持續的呢?恐怖平衡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提出來的。分析經濟走勢和資產泡沫,往往在泡沫的擴張階段,通常身在其中都會強調「這次不一樣」;但是資產泡沫破滅之後,我們卻看到每一次危機的內在邏輯基本都一樣,故事總在不斷重演。其實「金融恐怖平衡」是為給這一輪次貸危機之前的資產泡沫一個解釋。就是說以當時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為代表看來,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大量的貿易順差,和美國大量的赤字都是難以實現的。那是怎麼形成一個平衡的呢?全球經濟未找到新平衡點在冷戰時期說到這個恐怖平衡,是說美國和前蘇聯都擁有大量能實現「確保相互毁滅」的核武器,彼此形成雙向的威懾力。為避免同歸於盡,誰也不敢首先使用核武器,從而實現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略「核恐怖平衡」。在金融的恐怖平衡這個詞提出來之後看,現在看來也確實是恐怖的平衡。由於美國和中國等新興國家的相互依賴,所以也形成了一種雙向的威懾力和制衡力,雙方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都不會輕易改變或者短期內難以改變這種格局。美國在金融監管上的缺陷直接引發了這個危機。現在的動盪,我認為是全球經濟還處於一個重新尋找新的平衡點的過程中。在「恐怖平衡」的討論中,有討論到所謂新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是指有的國家專門負責消費,有的國家專門負責生產。他們把美國的產業空虛化,描繪成大量的產業轉移,由美國專門作有比較優勢的金融業,讓全球的資金都到美國去做投資和運作。但這樣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只要鑼聲一停,加上美國高度投機的金融體系,就會產生大的經濟危機。站在中國的利益角度來說,應該建立一個發達的金融體系,建立一個本土的金融市場。金融恐怖平衡的邏輯是說中國的金融體系不發達,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儲蓄拿到美國去做配置,我們要去買美國的國債,然後資金通過種種流動,變成美國的企業資金運營回到中國來。然而我們又何必要如此?因為金融是在儲蓄者和需求者之間做配對,因為內地金融業不發達,所以有一部分金融的儲蓄不能很好的利用,就只有流出了。在宏觀層面上,儲蓄減投資等於經常項目的順差,我們之所以有大量的順差,就是因為我們本土的儲蓄率很高,我們的金融體系又不能很好的吸收儲蓄。通過這次金融危機,我們看到自己要建立發達的金融市場的必要性。金融欠發達 資金被逼出走比如說一些新技術企業,在中國為什麼滿足不了它的投資需求呢?從這些企業到美國上市的報表看來,如果現在將它們當年上市時的報表提交到國內的主管部門,還是達不到上市標準的;因為它們沒有盈利。所以那些快速成長的企業就無法獲得金融支援,需要轉到國外市場。這個問題就表明我們的金融服務的光譜有不少的空白和斷裂帶。我們的一部分需求就只好到國外去滿足,所以我們有一部分儲蓄就流出去了。 在這次危機中,我們最大的反思就是一定要建立一個一個中國本土的、系統的、完善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讓中國的儲蓄有地方去投資,我們的房地產泡沫也是這個原因。老百姓有了儲蓄,可買的通常就是那幾種金融產品。整個亞洲的金融業同樣也面臨這個問題,亞洲國家的儲蓄率總體都很高,按理說它本身的儲蓄肯定能夠滿足它的流動性。但是之所以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形成了流動性短缺,導致巨大的衝擊,主要就是因為這些儲蓄沒有在亞洲市場上應用,大量剩餘儲蓄被應用在了歐美金融市場上,這也同樣體現出建立本土金融市場的必要性。激發自身購買力 力爭主動當恐怖平衡被打破之後,要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美國的金融體系直接以危機的形式打破了這個平衡。到目前為止,美國依然佔據着金融霸權,美元依然是主導性的國際貨幣,其大幅波動成為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根源之一。美國有一位財長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是你們的問題。這件事從全球的利益格局來看,發展中經濟通過外匯儲備在向美國輸送利益。這個輸送利益的潛台詞無非是,美國和美元如果維持國際金融體系穩定,發展中經濟輸送利益也就罷了,但是現在卻發展中經濟通過持有美元輸送了利益,結果美國自己卻把這個體系弄得大幅動盪。所以我們說中國需要找到自身增長的需求空間。我們前30年是靠外部需求來帶動增長的,現在我們要找到激發我們中國自身的稀缺空間來帶動增長,獲得增長的主動權。在出口佔據主導地位的時期,需求掌握在歐美消費者手裏,所以我們只能眼睜睜的指望他們多消費一件襯衣。那麼現在如果我們激發了中國老百姓自己的需求,提高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企業為了中國的消費者自身的消費而生產,那麼主動權就會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我認為中國現在正處於轉換的過程中。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回應 (0)
2023年11月16日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