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前兩年忙着催谷經濟的內地當局今年的最大任務是治療激進救市政策的後遺症,高漲的通脹預期便是其中一「重症」。如今,時至年中,療效看來不錯。新近公布的資料顯示,上半年GDP增長11.1%,CPI控制在2.6%,坊間擔憂的滯漲並未出現。尤其是6月CPI出乎意料之外回落至3%以下,令通脹壓力大為紓緩。 當然,這種意外主要來自市場人士,而非決策層。在5月CPI漲幅越過3%的調控紅線,市場通脹預期達致空前之際,主事價格調控的國家發改委便屢次放言,實現全年3%調控目標並無大礙。而發改委6月12日對上半年CPI走勢的預估與統計局公布的最終資料完全一致,亦可作為佐證。 當局壓抑物價 手法漸成熟當局對物價走勢胸有成竹,與其採取了一系列遏制通脹預期的雷霆手段和調控信心的增強不無關係。對極度寬鬆銀根的糾正從年初便已開始,三度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頻密發行央票回收流動性等舉措顯示貨幣政策逐步回歸常態化。多個部委對高房價的「圍剿」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勢頭。物價部門更是不遺餘力,儲備吞吐、監督檢查、嚴懲不良業者等調控手段齊上陣,在短時間內平抑了大蒜、綠豆等部分商品價格異動。 經歷了2007年「雙防」(防過熱、防通脹)和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北京的價格調控監管能力明顯提升。除了出手快、狠之外,在力道掌控上精進不少,手法日臻成熟。具體到打壓通脹預期上,對輿論強力而有效的引導成為此輪物價調控的亮點。 今年以來,分析每月價格形勢、預測未來價格走勢成為國家發改委的慣例,其間釋放強烈的「物價走勢平穩」信號,安撫了市場人心。對媒體不實報道的「零容忍」成為價格調控的另一場重頭戲。從6月初開始短短8天內,發改委4次對媒體報道予以批駁,並約談相關媒體負責人,告誡發表助長通脹預期言論的專家要「慎重判斷」。在即將推出的一份「特別規定」中,當局明顯加大了對價格異常波動時期價格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在罰金翻番、引入刑事責任之外,媒體等亦被列入處罰對象名單。 從資料來看,當局本輪價格調控的效果至少可以打80分。下半年調控重點在資源稅改革上半年,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農產品價格穩中有升,生產資料價格高位回落,房地產價格趨穩並現回落迹象,一切都朝着預期的調控方向邁進。下半年,隨着房地產市場降溫、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經濟增速會有所下滑,社會總供求將趨於均衡,CPI漲幅在10月份以後有望回落,管理通脹預期已非宏調的當務之急。 眼下,當局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籌謀結構調整、資源稅改革等利於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治本之策上。在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都處於舊平衡向新平衡轉變的當口,這種更具預見性的調控顯得尤為重要。馮其十
回應 (0)
2023年11月23日 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