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導遊唾罵祖國遊客,事件被攝入鏡頭,上載互聯網,並在內地廣為流傳。矛頭很自然指向口出「是你欠我,不是我欠你」的導遊小姐亞珍。香港的旅遊協會和特區政府都急忙出來捍衛香港的遊客天堂聲譽。「零費團」的問題不單是亞珍的問題,事件其實牽涉到四個角色:一是內地組團的旅行社,二是在香港接待的旅行社,三是亞珍等與香港旅行社不一定有僱傭關係的本地導遊,四是消費者。「零費團」是國情產物持平而論,「零費團」演變成「逼購團」,有它的歷史原因,過往內地人出境旅遊必須以團體模式運作,而且香港旅行社不得直接參與內地市場。消費者信息不流通,容易造成壟斷。再加上因為國家實施外匯管制,過往長時間擔心外匯流失,國民出國備受關注。展望未來,這些因素會隨着國情轉變而改變,自由行愈來愈普遍,零團費只適用於低消費能力的大陸旅客。然而,中國國民收入上升,這些由一窮二白晉升成為小康的旅客,將會源源不絕(見註)。再者,國家的外匯政策慢慢亦由堵塞外匯流失轉為泄洪。中國國民往外消費再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小費文化變得理所當然事件關係到小費問題,付小費其實是大美國文化:我出差美國時,常常為了身邊沒有足夠的細額面鈔而煩惱。我算過由甘迺迪機場到我入住曼克頓的酒店房間,輕易花掉10多張1元面鈔。過往大陸跟日本一樣,是不收小費的。後來受外來旅客的思想污染,慢慢小費也被視為理所當然。個人覺得在一高質社會,提供服務的人竭盡所能,是責任,不是義務。獲取合理的報酬,是權利,不是施捨。小費為什麼不可以算在帳內,而成了顧客與服務員的角力呢?今天,很多國家(例如新加坡),加一小帳已包括在帳單內。如果服務沒有什麼驚喜(新加坡服務一般都沒有),一分額外零錢也不用付。「零費團」是旅客導遊博奕此外,「零費團」是否剝削內地旅客,亦有商榷的餘地。很多內地旅客來香港的目的就是購物,這當中包括個人消費、代朋友購物和送禮,有些旅客會覺得零團費這小便宜不撿白不撿。亞珍事件之後的街頭訪問中,有些旅客亦直言會繼續光顧「零費團」,畢竟這是每個人臉皮和時間的代價而已,笑罵固是可由人,無興趣購物亦可打機消磨時間。「亞珍風暴」更重要的意義,是突顯中港深層矛盾。香港傳媒有意無意提及主角珍姐是來港不足3年、操普通話的新移民。內地傳媒卻只會稱她為香港導遊。回歸13年,在不少大陸人眼中,香港仍是化外之民,民族感情薄弱。香港人本着傳統買辦精神,倒是把「朝北看」等義於「朝錢看」,將中國社會的種種不公義,美言為Market Friction。亦自我安慰說沒有Market Friction,何來賺錢機會。這些矛盾一直隱藏在雙方心底,一般情况下,誰都不願揭對方瘡疤。「亞珍風暴」無意間撕破了這張紗布。註:早些時候,我有機會乘搭新落成的廣州至武漢高鐵,列車的票價雖然比打折後的機票還要貴,但是乘客裏面卻有着不少本地的旅行團,團員大都衣著普通,拿着一袋袋超級市場膠袋盛載着小食,在車上嘻哈玩樂。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表露無遺。永鼎顧問總裁 張宗永water.cheung@wyndham.com.hk
回應 (0)
2024年06月23日 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