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學會考曾牽動不同年代的考生悲與喜,一紙成績單更隨時定下考生的前途,隨着末屆會考下月放榜,實行逾三十寒暑的會考即將完成歷史使命。負責統籌會考事務的考評局評核發展部助理總經理溫德榮,原來是第一屆會考生,從求學到工作,他一直見證歷屆會考試題變化。會考今年步入尾聲,他以統籌擬題及評卷工作作告別方式,坦言時代改變,考試模式也需轉變,唯有日後翻看歷代考卷懷緬。新高中新學制去年起開始推行,中學文憑試將於2012年起,取代會考及高考,成為升讀大學的門檻試,今年考評局舉辦最後一屆可銜接中六學位的會考,將於下月4日放榜。考評局昨展示多屆會考的「文物」,包括歷屆試題、會考證書等。當年無聆聽卷 口試一對一考評局於1977年成立,並於1978年主辦會考,溫德榮昨手持早年會考卷憶述,當年的會考分卷比不上今天多。那個年代,中英文科還未有聆聽卷,直至1986年及2007年,英文及中文才分別加入聆聽卷。那時英文口試以單對單形式進行,由主考官問生活細節,不如現時英文的口試複雜,需由考生分組進行。溫德榮笑稱,首屆考生對考試的緊張程度,與末屆分別不大,考生都想繼續升學,難免用心應考,當然亦有考生無心應考,提早離場。溫德榮本人取得足以升讀中六的成績,大學畢業後,曾任中學教師,於1989年加入考評局,擔任學科部科目主任,負責數理科目的課程發展、擬題及評核,以另一個身分與會考結緣。90年代數理卷人手畫圖今時今日電腦普及化,數學及理科牽涉圖形的試題,均可由電腦準確畫出。但溫德榮說,90年代的數理試卷,需由人手以不同的尺(例如圓形尺)繪畫而成,一旦手震,或是力度不勻,便需重新再畫圖形,頗為費時。若考卷出現錯漏,就要把錯誤之處剪下來,補貼上正確的文字紙片,可多達3層紙張,試卷因而變得有「質感」。退休後翻試卷懷緬隨新高中逐步落實推行,會考勢成絕響,「會考是人生重要階段,亦是很多香港人的共同經歷,現在它即將完成歷史任務」,溫德榮感言,自己與會考的關係千絲萬縷,既是首屆參與者,又是末屆策劃者,對歷屆考卷有感情,即使日後退休,亦希望不時翻揭考卷,懷緬當年。明報記者 陳嘉婉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
2024年07月01日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