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立會藝術品 學者議員嫌普通長青網文章

2010年07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7月29日 05:35
2010年07月29日 05: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明年中落成的新立法會大樓,大樓內外將會共放置4件大型藝術品,立法會早前經公開徵集後,近日已篩選了12件入圍作品,稍後會公開諮詢。藝術學者和議員看過12件作品後,認為不夠突出,亦沒有帶來驚喜,形容部分作品「平凡得放在哪裏都一樣」。

經過第一輪評審後,12件作品設計由今日至下月13日公開讓市民評價,市民可到立法會大樓觀賞作品平面設計圖,並提交書面意見。不過,公眾意見只供參考,由議員、藝術家、藝術館長、傳媒等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考慮後會向立法會行政管理委員會推薦,後者作最終「拍板」。4件藝術品製作費上限共630萬港元。

立會行管會最後拍板

而最受注目的,是在新立法會大樓外的廣場擺放的展品,相信會成為日後地標之一。現時入圍的其中3件作品,設計都走前衛風格,其中一件以玻璃製成的《演講亭》,賣點是亭內有一間錄影室,可供市民隨意「發聲」表達意見,並即時在LED屏幕播放;名為《天天向上》的6米高小人像,高舉右手向天空射出激光,代表「小人物發揮重要影響力」;最後一件是利用兩塊巨型玻璃,顯示兩組有意思字詞的聲波,代表社會容納不同聲音。

學者:作品與新大樓未能結合

專門研究雕塑的浸大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何兆基認為,3件作品都「無一合適」。他解釋,在公眾地方展出的大型藝術品,最重要是與當地的建築互相協調,但3件作品與新立法會大樓未能結合。「3件作品是獨立個體,看不到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也看不到它們背後的理念,與大樓的風格和理念有哪些聯繫。」他指出,新立法會大門外定必是示威熱點,一件合適的藝術品也要顧及這個元素。

至於其他展區的作品,何兆基亦批評與周遭環境不協調,例如在自動電梯旁的展區,作家設計一個「突出來」的作品,令整體視覺效果欠佳。亦有部分作品受好評,例如名為《EMISOLB》有座椅功能的藝術品,意念有趣,亦可拉近市民與立法會距離。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看過全數作品後,直言「無驚喜」,尤其認為大門外的藝術品,一定要包含「民意、包容,三權分立」的意念,「好像那個6米高的小人兒的(天天向上)的確可愛,但放在立法會門外卻不合適」。民主黨劉慧卿看過名為《圓滿》,代表市民、立法會和政府互相緊扣合作的作品後,不禁笑說﹕「立法會和政府緊扣?真是沒有人信!」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4年05月02日 13:20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