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日公布中國經濟評估報告摘要,外電引述消息人士稱,IMF的分析人員估計人民幣被低估5%至27%。但由於IMF董事出現分歧,摘要雖稱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但棄用了敏感的「顯著低估」(subtantially undervalued)字眼。
《華爾街日報》周二引述消息報道,IMF在報告中指人民幣匯率被「顯著低估」,IMF隨後公布了評估摘要。了解報告內容的IMF前中國部負責人普拉薩德(Eswar Prasad)透露,IMF的經濟學家利用不同的方法,估計人民幣被低估5%至27%。但IMF摘要指出,其24人董事局中有部分董事相信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但另一些人不同意,認為有關評估基於對中國經常帳盈餘難確定的預測,中國採取措施加強內需,已令經常帳盈餘出現結構性下降。
棄提「顯著」 免激怒中國
摘要最終沒有使用「顯著」這一言辭,分析指是避免惹怒中國。路透社指出,摘要反映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放寬人民幣匯價彈性的肯定,亦顯示它們不想與中國這個影響力日增的IMF股東發生摩擦。普拉薩德說﹕「這確實反映了IMF董事局對人民幣匯率調整幅度的立場有所軟化。」
IMF的評估報告,被市場視為了解人民幣動態的指標,中國有權阻止IMF發表。中國對外經貿大學中美經貿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接受《人民日報》訪問時稱,人民幣匯率沒有被低估。他指出,過去16年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漲了56.38%,外界對人民幣匯率被壓低並繼續下跌的指摘,違反事實和專業知識。
IMF在評估摘要中還稱讚中國採取了「迅速、果斷、有效的」政策措施,減輕金融危機的衝擊。IMF預期,中國經濟有望保持強勁增長,並帶動亞洲以至全球復蘇。IMF還認為中國採取進一步措施,推動以私人消費為主力的經濟增長模式。
路透社/華爾街日報
2023年06月20日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