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各地交易所近年不斷提升交易系統效率,刺激高頻交易蓬勃發展,直接增加市場的交投量,有估計美國證券市有超過一半至七成的交投量,就是來自高頻交易。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上海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本港的交易系統也要研究提升速度,但不是盲目鬥快,前提是要安全穩定。他打比喻說:「我們不需要一輛法拉利,太快太易翻車,我們要的是BMW(寶馬),開得很好很安全,但速度也很快。」
坦言高頻交易大勢所趨
高頻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e,詳見表)近年在歐美快速興起,5月初美股突然急跌過千點,市場歸咎是高頻交易惹的禍。李小加指出,本港暫未有條件發展高頻交易,因本港要徵收股票印花稅,密集買賣的成本不划算,但他不反對發展高頻交易,亦認為長遠定必會發生,「這是發展大勢,擋不住的」。
李小加說︰「 我們不能因為早前發生Flash Crash(5月6日美股突然暴跌),就不去研究提升效率,難道電話出錯,以後就不要電話?這不可能的。」所以港交所應該做好準備,「我們要循三方面提升系統質素,包括容量、速度及功能。」不過,他強調「加速」也要一步步來,因速度提升過急而市場未準備好的話,就會出現風險。
李小加指出,高頻交易為交投量(liquidity)開拓了新的層次,要是風險管理得當,市場可享受交投量增加的好處。
速度提升 風險同樣大增
他解釋,以往liquidity有兩個層次,一是核心liquidity,即來自上市公司及投資者的基本投資資金,二是管理風險的liquidity,即投資者因應核心liquidity所做的對冲套戥活動。高頻交易則為市場引入了第三層的liquidity,即投資者利用高速電腦系統,捕捉獲利機會。李小加認為,這些新的liquidity,有利增加市場規模和吸引資金流入,但相應的風險和市場衝擊力亦會大增,故交易所必須謹慎管理風險。
相對歐美交易所交易系統的「極速」,本港交易系統速度明顯較慢,這是因為本港預設了多重系統關卡,防止出現過分偏離市價的錯盤。
現有交易關卡 障礙之一
美國交易系統處理每宗交易的時間,隨時少於1毫秒(即千分之一秒),但香港每個交易則需時0.15 秒,理由是美國交易系統的輸入程序「無阻無擋」,本港則要「過三關」。為免出現嚴重的錯盤交易,本港交易系統預設了三重「關卡」,包括輸入盤股數上限、買賣叫價限制,以及輸入盤價格偏離警告。
根據港交所未來3年的業務策略,除了主力發展人民幣產品,另一重點,是提升交易系統及資訊科技基建設施的效率。
港交所明年會將AMS/3交易系統,升格至AMS/3.8,屆時系統可每秒處理1.5萬個交易。之後將研究引入AMS/4,屆時系統可每秒處理10萬個買賣盤,亦有條件研究與內地交易系統聯網。
港交所早前重組資訊科技部門,並聘請了多名要員,當中包括曾協助發展上海交易所交易系統的人士,市場估計港交所此舉,是為日後設計可配合內地市場需要的交易系統鋪路。
(明報記者姜靜嫻報道)
2024年11月04日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