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地中小型銀行陸續公布中期成績表,令市場感到意外的是東亞銀行(0023)上半年賺20.7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8%,遠勝市場預期,淨息差及淨利息收入亦見上升。
然而,作為東亞盈利貢獻主要來源的內地業務,明年增長或因要遵守貸存比率上限75%的關係而放緩,現價追入的潛在回報有限,已持貨者則可考慮32元以上沽貨。
內地受貸存比率上限影響
市場原先預期東亞中期盈利介乎13至16億元左右,但結果突破20億元大關,創歷史新高,當中主要牽涉四個因素:
一、經濟環境持續改善,令貸款減值損失大減68%至1.5億元;
二、1月份出售加拿大附屬銀行機構70%權益,錄得一次性收益2.3億元;
三、投資物業重估收益進帳1.27億元;
四、應佔聯營公司之除稅後溢利按年大升1.26倍至1.79億元。
東亞撇除特殊項目盈利約5.87億元,核心盈利約15億元,這樣看來,業績又不算是很有驚喜。
儘管如此,東亞上半年核心業務的成績仍然值得肯定,至少做到了淨利息收入增長及淨息差擴闊。東亞貸款總額較去年底增加12.3%,加上貸款定價上升、利息支出控制得宜(按年大減20%),淨利息收入升13%至36.69億元,淨息差升7基點至1.84厘。
本港中小企貸款勝大行
貸款組合方面,東亞不急於搶攻本港按揭貸款市場,貸款額平穩增長8%,反而因應港府加強特別信貸保證計劃,主力發展中小企貸款,貿易相關貸款急升94%。再參考創興(1111)、永亨(0302)業績,淨利息收入及淨息差同樣見改善,反映在市場資金充裕環境下,中小型銀行在爭取存款、貸款業務以至控制成本的表現,均比香港匯豐、恒生(0011)、渣打香港(2888)大銀行優勝。
收入增幅未及信行農行
當然,上半年稅前盈利達7.8億元的內地業務,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東亞中國的淨利息收入按年升13%至16.41億元,減值貸款比率控制於0.19%的低水平。筆者並不擔心東亞的貸款質量,但觀乎東亞中國的經營規模,本應較兩間民營銀行民行(1988)及中信行(0998)為小,在營運基數較低的情况下,收入增幅理應較大才是。可是,東亞中國的中期表現反而給兩行比下去,淨息差更較去年底收窄16基點至2.36厘。更糟的是,東亞中國的貸款比率高達96.5%,雖較去年下降27.9個百分點,但距離銀監會要求明年底貸存比率不高於75%的規定,仍相差逾20個百分點。如東亞要達標,不得不犧牲貸款增長,內地業務的盈利貢獻比重可能會減少。此外,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SHIBOR)持續上升,3個月SHIBOR第2季升至2.58厘,按季升0.64厘,對東亞中國的淨息差構成一定的壓力。
32元沽出 未持貨宜觀望
論估值,東亞預測市帳率1.5倍,與歷史水平1.8厘略低。筆者不排除短期內東亞股價尚有上升空間,但基於內地業務增長受掣肘,現價買入值博率一般,建議已持貨者可待股價升至32元時先行獲利,未有貨者則宜觀望。
撰文:郭子威
2024年12月30日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