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朱振民是順龍控股(0361)主席兼創辦人之一,獲加拿大阿爾伯達省University of Calgary商學士和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在高爾夫球設備製造行業累積逾26年經驗。1988年成立的順龍控股,是以原設備生產及原設計生產方式,從事開發、製造及買賣高爾夫球具、桿頭、球桿以及高爾夫球袋和配件業務,是內地首家一條龍高球設備廠。目前僱用逾2500名員工,遍及香港、中國及世界其他地區。除於香港、台灣及中國內地聘用資深員工及管理人員外,順龍亦延攬日本及美國高球業內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為客戶提供桿頭設計、產品工程及其他服務。朱振民將一連三期,講述他內地打拼經驗,及創業的酸甜苦辣。——編者
朱振民:我也許和陳教授過往訪問的CEO有點不同,既不是財雄勢大的香港企業派我北上,也不是內地企業向我招聘;我是從零開始打拼創業的,沒有強大的企業在背後支持。
老闆猶豫 自立門戶
當初為何進內地去?很自然是找商機。我在香港出生,於加拿大讀書,大學畢業後在台灣工作。那時是70年代末,台灣經濟起飛,企業經營得不錯,但成本漸高,企業開始要考慮外移。
當時我也為老闆四處尋找適合開設生產事業的地方,走遍整個東南亞,最後發現最合適的還是中國。
我最主要考慮語言和管理問題,在菲律賓、泰國、印尼語言不通,又不了解文化,在中國起碼較容易溝通。正直中國剛開放,是一個好時機。
我在台灣的第一份工作是製革。我很不喜歡,一來味道難聞,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覺得皮革業風險很大,那不是通過管理能力來賺錢,主要視乎能否採購到合適的皮革,我覺得不適合我。後來我就轉投高爾夫行業,那時在台灣很流行,我是在台灣入行的。
心路歷程 4種滋味
遷到內地是1988年的事,那時大陸對高爾夫的知識極少。自1986年起,前度老闆要我四處看看有什麼機會,雖然我極力建議到內地開拓工廠,但他當時非常猶豫。由於資本少,內地的低成本對我很吸引。開創自己的公司,把握內地的機遇。
心路歷程可總結為四個字——甜酸苦辣:
.看着企業成長,當然高興,是甜;
.可是明知有很多商機,卻因條件如財力所限而未能做到,看到別人做得到時,當然不是味兒,是酸;
.內地雖然成本低廉,但企業畢竟從零開始,加上沒有大財團背景,一分一毫都得小心,蝕不起,唯有一天工作18小時,很辛苦,是苦,而中國的法制也和外邊不同,要重新摸索,也是一種苦;
.在經營過程,面對無數困難,包括員工問題和政府問題等等,則是辣。
創業時企業規模很小,主要生產高爾夫球具(golf club)最前面的一塊,叫桿頭(golf head),也不是由我們鑄造,我們是加工場,為大型品牌做拋光(即是做表面加工,使它更光潔)和上色。
那時我遇到一位日本朋友,也覺得這是個機會,便出資跟我一起在順德開廠。我的資本是80萬港元,工人20人,他則借250萬元給我,買了機器就用盡了。但我是有把握的,我計算過成本,知道會有利潤,同時也不愁客路。
這個業務我在台灣已做了4年多,當時負責市場推廣,已認識很多客戶。他們都知道外移生產線、降低成本是趨勢,也願意找我們這家中國大陸工廠。
第一張單的客戶是美國人,到現在仍是朋友,那時他不設交貨期,做好才交貨便是。他體諒我們是新公司,根本是在幫我,當然同時他也覺得轉移生產地是正確的方向。
開始時要投入很多時間,我長駐內地,很少回港。到磨光(polishing)和上色這些美工工序做穩了,客人對我有信心,我們就開始兼做鑄造(casting),但也只是做桿頭。以前是跟別人買了桿頭回來再拋光,現在自己做鑄造廠。這個投資就多一點,日本朋友仍很支持。
現在華南設廠挑戰更大
科技是我過往在台灣學來的,在內地用心的教大陸員工做,也有請台灣師傅過來。那時的工人態度不錯,因為找工作不易、普遍工資低,他們對工作很珍惜,很用心去做。
中國人很勤奮,而這門工藝也不算太難,只要分工妥當,工人要學好這些工序並不困難。現在在華南設廠反而會面對更大挑戰,員工離心較大。
(三之一)
2025年03月07日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