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二三十歲左右壯年男子患鼻咽癌時有所聞,病因可能是EBV病毒侵襲鼻咽,當中不少病人在幼年已被病毒感染並遭入侵鼻咽,病毒潛伏逾10年誘發鼻咽癌。有醫生指出,九成患者會忽略發病初期的鼻塞、流鼻水、耳鳴及頭痛等徵狀,導致錯失治療黃金期,令鼻咽癌的奪命指數在本港長居不下。
初期病徵﹕鼻塞耳鳴流鼻水
相較西方國家,亞洲鼻咽癌發病率一向偏高,是本港第七大癌症。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表示,鼻咽癌成因未明,相信和亞洲人常吃鹹魚及醃製食物有關。隨着港人飲食習慣日漸西化,發病數字亦不斷下降,然而奪命率在癌症中仍然偏高。2007年有925宗新增確診,並奪去337命。
蔡清淟解釋,患者如能在鼻咽癌第一期接受治療,有95%機會康復,惟這段期間病徵並不明顯,僅一成人能及時確診,其餘則誤以為是普通傷風及鼻敏感,加上腫瘤能在半年至一年快速惡化,令他們錯失治療良機。
口服化療藥 增存活時間
由於鼻咽癌位置較難切除,故多以電療混合化療對治。蔡清淟指出,傳統針劑化療藥「順鉑」需患者留院4至5天接受注射,但醫學界不少研究都確認,本港一種2至4線口服化療藥「卡培他濱」的治療效果良好。他引述亞洲及本港研究指出,20至48%服用者腫瘤縮小,而44名晚期患者,存活期中位數由原本16個月延長至28個月,當中73%人存活期超過一年。
蔡清淟指出,年輕男子如經常出現類似鼻敏感症狀,且有耳鳴及頭痛就更應留心,因可能是鼻咽癌警號。而有家族病史的男士亦應定期進行血液ICA病毒抗體檢查,如結果呈陽性則要加做內窺鏡,以防患上鼻咽癌。
倡列第一線藥物 減住院成本
他說,曾有一名廿多歲年輕人,自恃年輕忽略鼻咽癌初期病徵,確診時已屬晚期,接受多種化療仍不受控,加上有經濟困難,令他治療態度消極「打定輸數」。及後接受「卡培他濱」研究計劃,服用6個療程藥物,成功把腫瘤縮小,目前已過10年,由少年變成中年,依然沒有復發迹象。
目前卡培他濱在本港屬自費藥物,蔡指出,雖然藥物反應非人人一樣,但研究證實卡培他濱有一定成效,建議醫管局考慮把藥列作第一線藥物。雖然每3周一個療程共需約3000元,但能節省傳統針劑的每日3000元住院成本,又提升病人生活質素,值得考慮採用。
2025年05月17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