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5歲孤兒異鄉找到家長青網文章

2010年08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8月29日 21:59
2010年08月29日 21: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你家在哪裏?」對一出生便無父無母的Luke而言,每當被問起這問題,心裏的酸苦外人都無法理解。一般孤兒在嬰兒或幼童之時已被領養,但Luke到了15歲才獲美國家庭領養,要克服的心理障礙,亦非其他被領養孤兒所能體會。

相處半年 由心喚「爸媽」

19歲的他趁大學放暑假,最近回港探望朋友,回想適應新家庭及異國文化的困難重重,他說﹕「加入新家庭半年,才能向外國人夫婦說聲『爸媽』,他們一直在支持我,讓我終於感到自己有一個家。」

自1993年開始提供領養服務的「母親的抉擇」指出,年紀愈大的兒童,領養機會愈小,基本上超過8歲的小童已經很難獲領養。

原拒絕領養申請

像Luke已經15歲,雖然自理能力沒有問題,但家庭對任何孩童的成長至為重要,可以獲得領養機會屬非常幸運,不過因為他要適應外國家庭生活,在領養前要接受英語訓練,了解美國文化及社工的心理輔導。

Luke在5歲起住在兒童之家,不知父母消息。他說,最親的是一名兒童之家的監護人姨姨,到15歲時,姨姨經「母親的抉擇」協助,接到一個美國家庭的領養申請,那時他聽到消息,斷然拒絕,「當時我想,16歲離開兒童之家,一個人獨居生活也沒問題啊,為何要老遠去美國開展新生活呢?」

「不過,姨姨說有個家總是好的,先試一試。」Luke說,美國的領養夫婦來自南達科他州,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本身有3名親生子,另有兩名領養女孩,他成為年紀最小的一個。15歲時他英語不靈光,入讀當地中學未有新朋友,小息時獨自在走廊一角,聽到旁邊的同學有說有笑,像啞巴般無奈,但在那一刻,他卻首次感到哥哥視他如兄弟。

同學捉弄 外籍哥哥代出頭

「那時我哥哥走向我同學旁邊認真地說,不要取笑我,因為我是他的弟弟,我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既尷尬又感動。」Luke說,母親很緊張其英語水平,不時在家指導他。雖然領養父母強調他是家庭一分子,但要向陌生人說聲「爸媽」總是怪怪的,他要花半年才能叫「父母」兩字,「經過數年相處,漸漸讓我感到很有歸屬感」。

每逢放假Luke都會一家出外郊遊,閒時會騎馬及去湖邊釣魚,他享受美國較閒適的生活節奏,來年即將升讀大學二年級,Luke說打算攻讀醫科,像爸爸一樣將來當醫生。

明報記者 彭碧珊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Vicky
2025年01月05日 13:20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ClintonFong
2025年01月05日 12:58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ClintonFong
2025年01月05日 12:58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