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腳步漸近,內地盛傳,曾經擱置數年的「金融國資委」可能舊話重提。
金融危機後各國政府都對金融業風險警戒加碼,中國卻沒有可跨越「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強力機構來填補金融機構「混業」的監管漏洞,加之近期國資委換帥,重新引發業界對金融國有資產監管的關注。
正當全球因金融危機而反思「混業經營」風險之時,涉足銀行、保險、證券多領域的「金融航母」卻在中國悄然成型。今年中,中國平安(2318)收購深發展、上海證券一舉轟動業界。此外,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均不掩「金融控股帝國」之夢,8月末,國家開發銀行更高調組建全資子公司國開證券。
目前內地金融業實行「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格局,儘管早在此格局形成的2003年,「一行三會」及各相關部委就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旨在監管協作,但事實上仍是「各掃門前雪」。「金控帝國」混業經營可能過度衍生、積累系統風險,「一行三會」協作兼顧是難題。這應該是「金融國資委」誕生的最迫切理由。
匯金公司官商難斷
作為內地幾大銀行、證券公司及再保險公司的股東,匯金公司在中國金融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一直備受「是官是商」的質疑。它既代表國家對國有金融企業行使出資人的權利,又以公司身分參與上述金融機構分紅,並派駐董事。匯金賦權不明,出資人權利並不完整,其東家財政部越俎代庖,就資產保值增值、薪酬釐定、股權激勵、重大投資等屢出新規。匯金在金融業資產及人事上部分行使了「準金融國資委」之責,但在監管上卻顯無力。
還有消息說,設立金融國資委,匯金公司將帶着國有銀行資產從中投公司分離出來,是為令中投在海外投資擺脫當地政府對「銀行控股公司」的限制。不過,最終是賦權予匯金,還是另設金融國資委,都會引發現有金融監管各方的激烈角力。
一行三會 仍各分天下
金融國資委的動議多年前就由財政部提出,2007年全國金融會議後一度擱置,但財政部仍未放棄這一夙願。觀察家稱,若匯金搖身變作行政機構「金融國資委」,將徹底失去市場角色,金融機構國資部分的紅利將上繳財政,這或是財政部一直為「金融國資委」鼓呼的動因之一。
不過,一旦國有金融機構納入金融國資委麾下,與現有「一行三會」的權力該如何界定?又或,將金融國資委設於「一行三會」之外,那就不能「管錢」,這卻與財政部構想的「管人、管事、管資產」藍圖相去甚遠。相信這一場角力,難以打破現行的「一行三會」格局。
撰文:馮其十
2025年04月02日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