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每日產生3200公噸廚餘,絕大部分棄置在堆填區。有回收商自行研發高溫烘焙廚餘技術,再壓成顆粒狀,供本港養魚排餵魚,每公噸魚糧售價可達6000元,為原本一文不值的廚餘增值。
位於流浮山的九龍魚粉飼料廠,以往會到本港魚類批發市場蒐購經濟效益不高的小魚,製成魚粉,然而因經營成本不斷上漲,最後被迫關閉。曾經營廚餘回收的黃旭進,認為該廠可回收廚餘,於是與這間全港唯一的魚粉飼料廠合作,將廚餘變魚糧。
每公噸6000元賣漁民
黃旭進說,將廚餘循環再造成魚糧,整個過程約需10小時,當廚餘抵達回收工場,工人便會把廚餘攪碎,然後由運輸帶送進烘焙機,抽乾廚餘水分,約6小時後,廚餘體積大減逾八成,成為黝黑的碎片,之後再混入粟米粉及豆腐渣等,增加蛋白質成分,最後壓成一粒粒如成年人指頭大小的魚糧,售予漁民。他說,由於市場需時接受,目前該廠的再造魚糧每公噸介乎3000至6000元不等,未及每公噸8000至1.5萬元的進口貨,但兩者營養成分相若,相信會有競爭力。
信和酒店遊艇會提供廚餘
信和集團旗下4間酒店和黃金海岸遊艇會均向黃旭進提供廚餘,今年7、8月共提供了逾100公噸。廚餘雖可以回收,但不等於可以任意浪費食物,信和總經理及執行董事嚴國明表示,4間酒店及遊艇會在8月回收51公噸廚餘,較7月減少8公噸,其中一個原因是酒店自助餐接近結束時,會減少供應食物,但仍會為個別客人提供所需食物,以免產生廚餘。
黃金海岸酒店行政總廚鍾熊烈表示,處理食物前期製作所產生的廚餘,較吃不完丟棄的廚餘更多,舉例說,過去廚師會削去西蘭花的莖部丟掉,後來改為將外皮削掉,中間削成橄欖狀,用來炒餸,餘下較零碎部分可以煮湯,物盡其用。推行新措施後,單是處理食物時,已在源頭減少浪費一半食物,又省回7%至8%食材成本,但毋須增加人手,只是處理程序略為增加,例如將雞蛋殼分類,放進廚餘桶,或徹底將三文魚「起肉」,只丟掉魚骨,員工的工作量不會大增。
2023年01月06日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