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冬至是全年日照時間最短的一日,自然環境亦埋下寂靜潛伏的景象,目的是為了新一個時令交替過程作準備,以迎接「冬至一陽生」的自然循環。從人體臟腑角度而言,則由「腎」把守這重要的一關。
中醫認為﹕「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通於冬氣。」意即腎在生理上具有儲存及閉藏的特性,在四季中又與冬令相應,因此,只有在冬至期間,陽氣/腎氣潛藏得宜,才能為來年春生夏長做好預備,保持強健的身體。
慎防嚴寒損腎氣
若不慎在嚴寒逼人的日子,在戶外勞動太過或食進生冷食品後,損傷了腎氣及影響它對水液代謝的調節功能,可引致小便失守,出現「尿頻」的症狀,一般主要表現為小便清長,次數增多,或晝或夜,或伴腰痠膝軟,下肢不溫,以長者較為多見。
「尿頻」是其中一個都市人常見的問題,尤其在嚴冬時令。若「尿頻」發生在白天,妨礙日常工作;若在晚間,影響睡眠質量。不論或晝或夜,中醫認為冬令尿頻主要與腎氣不固,失於封藏,膀胱氣化不利有關,因此我們應順應冬至的時令,把陽氣/腎氣潛藏,避免過分耗散。
以下提供一款應節食療,適合經常出現尿頻的人﹕
■豬小肚合桃湯(1人分量)
材料﹕豬小肚(膀胱)1個、合桃5個、杜仲15克、茨實15克
製法﹕將豬小肚洗淨切塊,再將其他材料洗淨,共放入砂鍋內,注入5碗清水,以小火燉煮,煮約60分鐘,待豬小肚爛即可
服法﹕吃肚喝湯,冬令服之
功效﹕能溫腎補虛,縮尿固澀
註﹕以上食療僅供參考,若有疑問,應先諮詢註冊中醫
文﹕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基督教聯合中醫服務暨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臨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賴希聖
資料來源︰明報專訊
回應 (0)
2024年11月03日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