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股假日行山熱,但天時暑熱,兼準備不足,隨時在山上熱到中暑暈低。急症科醫生表示,今年4、5月持續酷熱,幾乎每周都接獲約10宗行山熱衰竭個案,部份為行山新手缺乏遠足經驗出事,提醒市民炎夏行山時若大量出汗,尤其「標冷汗」,加上有頭暈及作嘔等不適,應即往樹蔭休息、解開衣服及飲水,為身體散熱降溫和補水。
記者:梁麗兒
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蔡振興稱,一般人常說的中暑,醫學上統稱為「熱傷害」(Heat Illness),分為三類,包括熱衰竭(Heat Exhaustion)、熱痙攣(Heat Cramps)及中暑(Heat Stroke),其中熱衰竭最常見,病情比中暑輕微,患者多為行山人士或在通風較差地方工作的工人。他說,今年4、5月高溫的日子,醫院急症室每周接獲約10宗行山熱衰竭個案,包括一些缺乏遠足經驗的行山新手,多是朋友臨急號召下出發,沒做好防暑準備或行山計劃,如着錯厚身衣服礙散熱,或無戴透氣帽,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而出事。
環境潮濕易出事
行山時不停出汗就要注意,蔡稱身體遇熱時會不停出汗,帶走熱力及降溫,一旦環境太潮濕,令汗水也未能帶走體熱,便可致熱衰竭,出現中樞神經受影響的症狀。除了大量出汗外,因身體的水份開始不足,皮膚血管會收縮,引致皮膚變得濕冷及凍,有標冷汗現象,患者未必能準確感覺到,但身邊人觸摸其皮膚時會感到濕冷,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快、頭暈、作嘔、面青口唇白、全身無力,求診病人通常會形容自己「出咗好多汗,覺得頭重腳輕,手軟腳軟」。
懷疑出現熱衰竭的患者應立即到陰涼地方休息,避免繼續工作或運動。蔡指要盡量解開衣服,或以冰敷腋下、頸部等血管較多的位置,幫助身體降溫和散熱。如附近有水源,可讓患者浸水降溫,並要保持空氣流通,例如可行情況下開風扇。另外,最好讓患者自行以飲管啜飲,避免意識模糊。
要預防出現熱衰竭或中暑,市民應避免在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時仍行山。蔡稱行山宜穿淺色及質地通爽的衣服,避免牛仔褲或質地厚身、焗身的衣服,最好穿行山專用的衣履包括行山鞋。出發前要避免飲咖啡或濃茶,以免水份流失,建議每小時路程預計補充500毫升水,故計劃行山2小時,便應帶1公升水。另外,建議額外帶多500毫升水,以便不時之需,包括洗傷口、或為身體降溫。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18年7月5日
記者:梁麗兒
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蔡振興稱,一般人常說的中暑,醫學上統稱為「熱傷害」(Heat Illness),分為三類,包括熱衰竭(Heat Exhaustion)、熱痙攣(Heat Cramps)及中暑(Heat Stroke),其中熱衰竭最常見,病情比中暑輕微,患者多為行山人士或在通風較差地方工作的工人。他說,今年4、5月高溫的日子,醫院急症室每周接獲約10宗行山熱衰竭個案,包括一些缺乏遠足經驗的行山新手,多是朋友臨急號召下出發,沒做好防暑準備或行山計劃,如着錯厚身衣服礙散熱,或無戴透氣帽,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而出事。
環境潮濕易出事
行山時不停出汗就要注意,蔡稱身體遇熱時會不停出汗,帶走熱力及降溫,一旦環境太潮濕,令汗水也未能帶走體熱,便可致熱衰竭,出現中樞神經受影響的症狀。除了大量出汗外,因身體的水份開始不足,皮膚血管會收縮,引致皮膚變得濕冷及凍,有標冷汗現象,患者未必能準確感覺到,但身邊人觸摸其皮膚時會感到濕冷,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快、頭暈、作嘔、面青口唇白、全身無力,求診病人通常會形容自己「出咗好多汗,覺得頭重腳輕,手軟腳軟」。
懷疑出現熱衰竭的患者應立即到陰涼地方休息,避免繼續工作或運動。蔡指要盡量解開衣服,或以冰敷腋下、頸部等血管較多的位置,幫助身體降溫和散熱。如附近有水源,可讓患者浸水降溫,並要保持空氣流通,例如可行情況下開風扇。另外,最好讓患者自行以飲管啜飲,避免意識模糊。
要預防出現熱衰竭或中暑,市民應避免在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時仍行山。蔡稱行山宜穿淺色及質地通爽的衣服,避免牛仔褲或質地厚身、焗身的衣服,最好穿行山專用的衣履包括行山鞋。出發前要避免飲咖啡或濃茶,以免水份流失,建議每小時路程預計補充500毫升水,故計劃行山2小時,便應帶1公升水。另外,建議額外帶多500毫升水,以便不時之需,包括洗傷口、或為身體降溫。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18年7月5日
回應 (0)
2024年09月09日 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