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非華裔生家長斥國教欠配套長青網文章

2012年07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7月29日 21:35
2012年07月29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其中一個目標,是培養學童作為中國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有混血學童的家長指出,國民教育科旨在增強下一代對中國國民身分認同,容易令非華裔或少數族裔學生被邊緣化,但課程指引卻無訂明任何融合配套,局方亦無正視家長需求,唯有在今日上街發聲。學者指出,本港國民教育科的身分認同建基於民族主義,不符合多元社會現况。


學者﹕建基民族主義 非華裔童難認同

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榮光直言,若以美國的國民教育課程為例,國民身分認同是建基於契約關係,意即任何種族只要同意憲法所訂明的權利與義務,就會產生對國家的歸屬感。然而,本港的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國民身分認同卻建基於族裔民族主義,不符本港多元民族社會的需要,非華裔學生也難以認同「血濃於水、同根同心之情」。


指引假定學生是中國人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成員嚴潔心,與菲律賓裔丈夫育有一名2歲女兒;若按照教育局時間表,其女將在2016年、即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後入讀小一。嚴潔心說,國民教育科推行目的是為增強下一代的國民身分認同,容易令混血兒或其他少數族裔學童被邊緣化,甚至對個人身分感到自卑。


她昨日隨關注組與教育局長吳克儉會晤,對方回應指出,若港人移民到他國,也需要接受當地的國民教育,此說法令嚴感到氣憤。她質疑,指引早假定了所有學生都是中國人,「共180多頁的課程指引,只有6行提及非華裔學生問題,僅着教師依種族背景為課程內容作調適,根本無訂明並顧及學童需要」。


她質疑,局方是把責任推卸給教師,擔心日後學校無法處理會影響女兒成長,縱要面對經濟負擔,也考慮讓她入讀國際學校。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指出,少數族裔家長表示政府從未就國民教育科諮詢他們意見,卻要其子女單方面愛國是不能接受,會方今日亦會參與遊行表達訴求。


智障童「比白紙更白」 家長憂洗腦

另外,未來本港的弱能學童也需要就讀國民教育科。關注特殊教育權益家長大聯盟主席趙張麗文指出,聯盟會員均育有智障、自閉等學障子女,形容他們「比白紙更白」,教師「說對就是對」,而且特殊學校因無固定教科書,家長更難掌握子女課程內容,較主流學校家長更憂慮子女被洗腦,故部分會員亦參與遊行,力抗國民教育科。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