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思家希望」助精神病者重拾父母角色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03日 06:35
2012年08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新生精神康復會在2010年成立的精神病輔導計劃,以家庭為單位,不但針對精神病、情緒病患者,亦會向受忽視的病患者家屬提供輔導,兩年來幫助了100個家庭,但計劃的資金快將完結,將計劃再籌款。有小學男童因有情緒問題的父母離異而想過自殺,計劃改善了一家人的溝通、給予男童安全感,男童並學會諒解父母處境。


引美國治療概念 家庭為本輔導

「思家希望」家庭為本輔導及支援計劃,主要引用美國的「綜合家庭及系統治療」的概念,為受精神或情緒病困擾人士,提供家庭輔導、親子技巧訓練等,協助患者重拾作為父母的角色。在過去兩年的100個受助家庭中,近八成個案的家長患有抑鬱症,更有一成患有思覺失調。有超過一半接受服務家庭是單親,當中不少面對子女管教問題、孩子行為問題,以及親子關係問題等。


療法創始人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李慕義指出,過往對付情緒問題,多集中在醫藥、個人的治療,事實上抑鬱症與家庭互動、環境不無關係,不少患者從照顧子女、改善親子關係,獲得信心及滿足感,大大減低復發風險。另外,由於受精神、情緒病困擾人士都會封閉自己,或怕承受社會負面標籤而不願求助,故計劃採用了外展模式,兩名輔導員會上門造訪輔導。


計劃負責人指出,個案中不少子女以為父母是「癡線」,對小朋友本身也是精神困擾,計劃幫助他們重新認識精神、情緒病,轉而給予父母支持。


資助期將完 盼外界捐款

受惠的單親媽媽張女士,有一對分別10歲和8歲的女兒,細女出生後察覺患上抑鬱症。最嚴重時期,張女士曾封閉自己,把兩個女兒送往寄養。兩年前開始參與計劃,讓她感受到別人關心,病况好轉,母女關係亦漸漸改善,半年前更從寄養家庭接回女兒團聚。


因計劃屬先導計劃,兩年的資助期快將完結,計劃負責人希望可以獲得外界撥款,讓計劃得以延續。現時計劃每年獲「中銀香港暖心愛港計劃」資助約70萬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