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家人醫生支援足 精神病者可生育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2日 06:35
2012年08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次倫常悲劇,疑由於母親精神病發引致,令人擔心精神病人能否勝任照顧幼兒。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表示,只要家人及醫護人員緊密配合,精神病人其實可如常懷孕及照顧子女。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則稱,病人懷孕前,應有良好計劃及了解可能面對的風險。


曾繁光提醒初為人母者在適應新角色會感到壓力,加上荷爾蒙分泌變化,會提高患上產後抑鬱或精神病復發的風險。因此考慮懷孕時,應與家人及醫生及早計劃,了解可能面對的風險,以營造穩定懷孕及育兒環境,減低壓力及病發風險。


有自毁傷人傾向者不宜

李誠指出,除了有自毁或傷害他人傾向者不宜懷孕,只要有適切配合,精神病人可如常懷孕及照顧子女,過去亦有不少病人成為稱職媽媽的成功例子。不過,他說,這必須由精神科及婦產科醫生緊密觀察,並由家人提供充足支援。若病人屬於容易病發的高危個案,應由醫務人員定期探訪跟進。


他說,病者剛懷孕的4個月內,醫生會視乎病情暫時停藥或減藥,以免藥物影響胎兒成形。若孕婦在停藥期間病發,便須服藥控制病情,藥物會令胎兒患兔唇及心臟病的風險略為提高。


4個月後,胎兒成形,孕婦可恢復用藥,通常醫生會採用較早研發的藥物,藥物經多年臨牀使用,證實對孕婦安全。而因藥物會經胎盤傳到胎兒,在剛出生的短時間內,嬰兒或會受副作用影響,出現疲倦、哭得不夠大聲的症狀,但沒有長遠後遺症,因此病人在生產前應與婦產科醫生密切留意胎兒健康。


母親產後用藥量亦可調校,以方便照顧幼兒,惟產後不宜餵人奶,以免藥物經母乳傳給嬰兒。李誠說,病人減藥會或令病發風險提高,但在家人支持下,可紓緩病人壓力,有助減輕病情。例如精神藥物通常服後會感睏累,家人便可當「夜更」,晚上負責照顧嬰兒。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