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條鐵路剷上島,鴨脷洲注定變天。
2015年,港島南線將會通車,居民出入毋須再只乘巴士,毋須再怕香港仔隧道大塞車。
與外界全面接通,發展一觸即發,未開發的地皮開始栽種豪宅,已有大廈的土地也追趕潮流變一變,推倒重來,拆了再起,又算是什麼新鮮事。
面對龐大的破舊立新,島上的人,除了感受前所未有的無力感,就只有眼巴巴看着小島大變臉。
可幸物業價格有升無跌,銀包只有脹不會縮,或許是唯一能壓壓驚的安慰。
若新舊更替的定律是無可避免,若我們的權力不足以成為當局者,至少,還可以選擇做個旁觀者,記錄我們所感念的地方,記錄這裏當下的模樣,記錄眼前的巨變。
而對於鴨脷洲,住在島上的Sunfai說,他除了要記錄,還想要為這個島尋回一個身分。
自從3年前在家外發現有大型名牌店進駐,Sunfai開始意識到這個地方要起變化。好端端一個住宅區,每次踏出家門都遇上自由行外國客,問路趕往掃名牌,心裏總不是味兒。可是變化又豈止於此,港鐵早敲定路線,這些年陸續推土掘地,鴨脷洲現在都變得工地處處,沙塵滾滾。他無法想像這裏將來會是什麼模樣,只知道必定面目全非。
鴨脷洲位於香港仔以南,在明朝開始有漁民落地生根,於鴨脷洲大街一帶聚居。漁業一直主宰這裏的商業活動,船廠、修船公司、魚檔、海鮮店,即便是到了現在,鴨脷洲仍保留有很濃的舊漁村味道,街巿的魚獲種類齊全,岸邊泊滿漁船,小小島嶼有3座廟宇、至少5個教會——宗教機構特別多,因為漁民生活環境多不佳,宗教需要較大。
人口密度最高小島
相隔200米的對岸,是相對繁忙的香港仔,一直以來,鴨脷洲依靠香港仔,島上的人來往巿區,皆要乘搭5分鐘街渡,在香港仔接駁其他交通工具。直至1980年,鴨脷洲大橋建成,打通陸路交通,直達金鐘、銅鑼灣的巴士小巴方便快捷。僅有1.3平方公里(約十分之一個南丫島)的鴨脷洲,因交通改善發展迅速,2007年的居住人數達9萬,是世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唯一的煩惱,大概是接駁巿區的香港仔隧道在繁忙時間必塞無疑。於是,港鐵南來,討厭塞車的人大呼有救了,距離通車的日子愈近,樓價就愈推愈高,人人都看好鴨脷洲的私樓巿場,鴨脷洲以東一帶的臨海地皮,都陸續建成氣派不凡的豪華住宅。
地鐵南來 樓價急升
縱使島嶼漁村性格鮮明、臨近巿區、前途一片光明,可是,香港人其實不大認識鴨脷洲。Sunfai就有不少朋友以為他住的地方是離島,只能搭船;他也遇過不少人,縱然知道鴨脷洲在哪,也只因為這裏除了有Prada Outlet,還有一幢新興的工業大廈是高檔時裝和家具的集中地。即便是到了現在,藉着樓盤廣告多了曝光機會,不過都是以代名詞出現,南灣、深灣,「鴨脷洲」就像是登不上大雅之堂,可這才是這裏不能掩蓋的本相——島嶼外形像鴨舌,但「舌」與「蝕」是諧音,不吉利,於是改稱「鴨脷」,這名字呀,已有過百年歷史。樹變樓變,即使將來連稱呼也要變,肯定無法改變的,還有一切有關於鴨脷洲的記憶,和今天被記錄下的巨變。
入贅鴨脷洲 記錄小島變化
四海為家的Sunfai,多年來住過不少區域,3年前與原本住在鴨脷洲大型私人住宅海怡半島的Fanny結婚,終於在這裏留下來。
雖然家在海怡,但Sunfai最愛四處竄,閒時就到鴨脷洲老街小巷逛逛走走,從不同渠道蒐集關於鴨脷洲的發展歷史,3年時間足以讓人誤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原居民」,比已住在鴨脷洲15年的Fanny更識途老馬。Fanny笑說,未嫁之前,對銅鑼灣的興趣比鴨脷洲大,現在常常跟着Sunfai走,終於對自己住的地方略有認識,投放了感情,也就自然關注起這個島的大小事情。在港鐵「落區」諮詢時,他們夫婦倆是諮詢會常客,見識了所謂的諮詢如何以技術名詞和「專業」分析來繞過居民關心的問題。縱使無法改變已然規劃好的,他們認為,至少也要把事情弄個清楚明白。
眼看鴨脷洲逐漸變臉,他們去年在fb建立了「鴨脷洲變形記」專頁,想要記錄這個地方的變化。對於變化,Sunfai和Fanny其實認為並非一定是壞事,原封不動也不等於最好,只希望為這個變化出一分力,關注也好,監察也罷,鴨脷洲不愈變愈差便算功德圓滿了。
(a)工程沙塵滾滾來
海面傳道會小學
從香港仔往鴨脷洲,現在的人多乘巴士走陸路,在香港仔警署轉上大橋,登島後,第一眼看見的建築物,是海面傳道會小學校舍。叢林中的學校,於1994年荒廢,不過仍一直擔當迎客的標誌建築。去年夏天以前,進入小島的風景的確如此。2011年8月,港島南線開始在小學舊址動工,砍樹拆校,今天所見,已然變成一個光禿禿的工地,校舍沒有了,推土機進駐。沙塵滾滾之中,留下的只有一條通往未知的石屎樓梯,景象詭異,將來肩負迎客責任的建築物仍未成形。可是,或許往後人們來鴨脷洲,都改坐鐵路不坐巴士,那也沒所謂迎客不迎客了。
(b)豪宅是新別名
深灣軒
在海面傳道會小學舊址左轉,上山的路通往利東邨,下山的路,則帶你走到新興的豪宅區,一窺富有人家的世界。沿鴨脷洲徑往下走,5分鐘腳程外就是深灣軒,對面馬路的臨海空地,有一大片已變成工地建樓,對上的小塊土地,近來也已賣出,高樓拔地而起是不久將來的事。轉入沿海的鴨脷洲海傍道,有一列排開的豪盤「南灣」。這裏的海景並非一望無際,但也相當有風味,岸邊泊有大大小小的漁船,不遠處的對岸,深灣9號是2萬元一呎的著名豪宅,毗鄰的大型會所是深灣遊艇俱樂部,遊艇滿海,相當有氣派。
(c)名店劃破安寧
PRADA Outlet
3年前,Sunfai就是在居住的海怡半島發現有大型名牌店「入侵」,認定這是一個先兆,開始意識到鴨脷洲快將面臨巨變。他說,海怡半島分明是個住宅區,大型名牌在這裏開outlet,令很多外國人慕名而來,把這裏當成購物區。名店門面風光高檔,可就是天生欠缺親和力,與隔籬的屋苑小商場格格不入。有住在海怡的居民說,曾好奇走進名店想要逛一圈,可是被要求先放下手袋才能逛店,雅興一掃而空,從此再沒踏足這門口。
(d)漁鄉舊街風景
鴨脷洲大街
早在明朝時代,已有人落戶鴨脷洲,民居的位置正是現在的鴨脷洲大街。大街是島上第一條街道,附近一帶百年以來圍繞漁業發展,現在雖然漁業逐漸式微,但街上仍有不少修船店舖。除此以外,鴨脷洲大街還有很多食肆老店,例如有自製中式糕點的店舖,他們的砵仔糕是街坊口中的極品,也有即場製布拉腸粉港式餐廳,鹵味店和煲仔飯店遠近馳名。不過,雖然是街坊店舖,但經營的模式也自有一套,Sunfai說曾嘗試與店主們閒聊,可是大多沉默寡言,非常有性格。現在建滿街的唐樓,大多都只有六七層,頭頂的天空也比一般舊區要大。不過,這兒或許快要變天,事關大街不少唐樓的收樓行動如火如荼,至少採訪當天所見,58至72號唐樓就已被圍起,泥頭車停泊在路邊工作,看來拆樓工程隨時啟動。
(e)專程來買海鮮
鴨脷洲巿政大廈
鴨脷洲早期是漁村,村民以捕魚為業,魚獲甚豐,漁民多在街上擺賣。時至今日,在街上擺賣魚獲的情景不再,魚檔都搬進政府的巿政大樓裏。這大樓是前巿政局第一座有空調的巿政大廈,雖然漁民已沒有往昔的活躍,但所賣的魚種類仍比一般的街巿多。Fanny說,有不少外區人會特意駕車來鴨脷洲街巿買海鮮。
(f)歷史廟宇雲集
洪聖古廟
鴨脷洲島雖小,但也有3座廟宇。位於鴨脷洲巿政大廈對面的洪聖古廟,乾隆時代興建,是一級歷史建築。廟內供奉的洪聖,是沿海居民多信奉拜祭的海神,門外的兩支參天高杆,據說是數十年前對岸香港仔建有墳場和警署,於是在廟外豎立繪有龍圖的高杆,為廟宇和島上居民擋煞。海濱公園的另一盡頭,是同在清代興建的水月宮,現已列為三級建築。至於大王宮廟,是全島最隱蔽的廟宇,需乘船前往。
文 陳嘉文
圖 陳淑安、陳嘉文、受訪者提供
編輯 方曉盈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