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馬鞍山地改用途觸礁 顯政府區會矛盾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3日 06:35
2012年08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地區問題,地區解決」是特首梁振英落區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意指政府會放權區議會。不過,馬鞍山臨海空地改作住宅用途一事,卻突顯政策矛盾。政府計劃把地皮用作興建220個單位的小型屋苑,但區議會及鄰近屋苑居民群起反對,認為土地應用作單車公園或露天茶座等休憩用途。


這幅小型地皮位於馬鞍山公園、海澄軒酒店旁邊,現為臨時露天停車場。規劃署今年初提出把土地改為住宅(乙類)3類別,但未定土地會建私樓還是公共房屋。修改土地用途建議受到鄰近屋苑居民群起反對,有人發起一人一信聯署,要求城規會否決。有居民憂慮單位景觀會受遮擋。


政府:已平衡環境及居民利益

規劃署指出,這幅土地屬「熟地」,即完成平整及有基建配套,如改住宅地可短時間推出。規劃署人員指出,地皮地積率定為3.3倍,可建兩幢樓高16至17層的大廈(約高50米),相比旁邊的私人屋苑迎濤灣,地積比率5倍(高120米),以及海澄軒的7倍 (高50米),政府提出的發展方案規模已較小,並已平衡環境及居民利益。對於政府會否因為居民反對而撤回方案或削減項目規模,規劃署官員稱要先待城規會審議有關方案。當局預計,城規會最快排期本月底或下月初,審議居民的反對意見。


議員居民反對插針式建屋

居民反對,區議會也難逆民意。沙田區議員楊文銳解釋,區議會討論項目時,各黨派議員幾乎一面倒反對。楊指出議員支持政府增加住宅土地,但也要視乎土地是否合適。他稱該幅地皮面積小,就算用來建屋,也只是杯水車薪,對增加住宅供應作用有限。


議員及居民也認為,政府不應插針式建屋,增加區內人口密度。「梁振英常說,要用地區智慧解決地區問題,如要找建議,應與地區協商溝通。」


楊文銳同意,議員不應只顧反對,也應提出可行解決方案,如要在沙田覓地建樓,可以選擇在石門邨一帶的土地,並稱該邨居民也歡迎區內增加民居及社區設施。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